1 / 5
文档名称:

普救寺莺莺故居实证.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普救寺莺莺故居实证.doc

上传人:drp539608 2018/12/3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普救寺莺莺故居实证.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987年5月13日,普救寺修复工程在清理大钟楼基址(西轴线17米处)时,出土了金代诗碣一块,名曰《普救寺莺莺故居》。
诗碣呈方形,青石制作,通高39厘米,宽39厘米,。正面的2/3镌刻《普救寺莺莺故居》七言律诗一首,共6行。诗题、作者姓名为一行,共10个字,诗文5行,计56个字。字体为行草,字迹清秀,丰润圆滑,遒劲有力,舒展流畅。1/3为跋文,共8行,计144个字,字迹为楷行混体,清晰工整。碣面的诗与跋文,布局合理,疏密适中,雕刻精细,边无饰纹。
从该诗碣出土现场分析,诗碣原为镶嵌在寺内建筑物壁间,后因地震或火灾致使建筑物倒塌时被埋藏于地下的。这一诗碣的内容,系寺内迄今为止,首次出土的年代久远的有关记述《西厢记》故事的珍贵实物佐证,是一件完整的不可多得的戏剧文物珍品。
兹将碣上诗与跋文抄录于下:
普救寺莺莺故居王仲通
东风门巷日悠哉,
翠袂云裾挽不回。
无据塞鸿沉信息,
为谁江燕自归来。
花飞小院愁红雨,
春老西厢锁绿苔。
我恐返魂窥宋玉,
墙头乱眼窃怜才。
美色动人者甚多,然身后为名流追咏者鲜矣,普苏徐州登燕子楼作词以盼盼;大定间,蒲卒王公游西厢赋诗以吊莺莺,则莺盼之名因文而益彰,苏王之风流才翰,有以相继。惜乎!王公真迹,为好事者所秘今三十余载,仆访而得之,又痛其字欲漫灭,故命工刻石,庶永其传,是亦物有时而显者也。
泰和甲子冬至前三日,河东令王文蔚谨跋。
院主僧兴德立石,吴光远刊。
跋文是泰和甲子,即金章宗四年冬至前三日河东县令王文蔚撰写的,对这首七言律诗和诗作者作了评价,并记述了镌刻的缘由和时间。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王仲通,《金史》中无传。金元好问《中州集》中仅录存其五言诗《送客》一首,并有其小传。传曰:“王雄州仲通。仲通字达夫。长庆人。天会六年进士。皇统中陷田觳党籍。编配五国。后赦还。世宗即位,复官。终于永定军节度使。”又据《续资治通鉴》一二七卷载:“金皇统七年(1147年)六月丁酉,金主杀横海军节度使田觳、左司郎主奚毅、翰林待制刑具瞻、及王植、高风廷、王敬、赵益益、龚夷鉴等”。《金史》中说此案实为一冤案,当时涉及37人,可见王仲通是此案中受株连而被发配五国城的。后来此案平反昭雪,王仲通被赦还,世宗时恢复了官职。
从诗碣跋文来分析,这首诗是作者复官出任蒲州副使后,于春夏之交来普救寺访古寻幽时所作的,其写作时间应是金大定十年(1170年)前后。之后30余年,即金泰和甲子年(1204年),河东县令王文蔚才将其墨迹刻石的。
在弄清跋文和作者的基础上,我们再欣赏一下这首诗文。
《普救寺莺莺故居》这首诗,诗题中的“普救寺”,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城西12公里的蒲州境内的峨嵋塬头上。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中载:“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莺莺传》叙述了崔莺莺和张生的恋爱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普救寺内,因此,寺内有当年崔莺莺寄居的西厢,所以诗题为《普救寺莺莺故居》,既叫醒全篇,又点清全诗的主旨。
“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去裾挽不回”开首两句,陈述了诗人暮春时节来到普救寺漫游,寻觅当年“千秋绝艳”崔莺莺寓居时所看到的情景,春风吹拂着小巷门户,每天悠闲地过去了,当年穿着绣有云朵的、青绿色服饰的莺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