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文档名称:

南京人文地理.doc

格式:doc   大小:78KB   页数:5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南京人文地理.doc

上传人:drp539601 2018/12/3 文件大小:7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南京人文地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个春天的午后。天阴沉着脸。一对父女模样的游客下了文德桥,没有径直走向正前方的乌衣巷,而是往右一拐,经王谢纪念馆,走向了小巷尽头的李香君故居。两人在门前站住。应该是怔住。那一刻,明末的阳光打在他们的脸上,粉色的桃花在想象的一把扇子上盛开。
在南京,在城南的夫子庙,这是很常见的一个画面。一扇朱门、一对花窗、一个幽深的巷子,就能让一个慕名而来的游客恍若隔世。乌衣巷、桃叶渡、媚香楼,每一个景点就有一段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在你到达时,穿越时空,不请自来。走上江南贡院门前的一条小街,你会与郑板桥、吴敬梓、唐伯虎的铜像不期而遇,短短的几分钟,顶尖的书法、绘画、文学就从记忆中冒出来。
站在文德桥上,看夫子庙,虽然是阴天,但蓝底金字的“天下文枢”四个字看上去分外惹眼。天下两个字似乎有点托大,但是望着桥下缓缓流动的秦淮河水,想着“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的诗句,想着竹林七贤,想着明末秦淮河边成堆的忧国忧民的士子名士,“天下”二字突然小了起来,就是1000多年历史的夫子庙,其中承载、蕴含的诗词文章、道德文化,也不是一个虚虚的天下可以容纳的。
春天的南京,天气忽冷忽热,走下文德桥,随一个老外旅行团来到大成殿前的广场,刚站定,阳光就突破云层,呼啦啦照射下来。老外们忽地抬头看天,然后弯下腰,和不知什么时候就冒出来的一群披着绶带的小导游合影留念。小孩子们叽叽喳喳抢着进入镜头。
在夫子庙,在这个举目都是人文景观的地方,每一个人都在看景,而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眼中意味深长的景色。站在“天下文枢”牌坊下,竟然可以看见大成殿内的孔子塑像。就在这个时候,景色来了:一个黄发桃衣的女子,一个衣着光鲜的“80后”,突然闯进了镜头。于是,在一瞬间,在一眨眼的工夫:现代与古典,青春与历史来了一次结实的碰撞。
时间是残酷的,今天会变成历史,明天会变成今天。
今天,在夫子庙,在这个最中国、最中国文化、最南京的地方,你可以看到肯德基与天福茗茶互为邻居,麦当劳与奇芳阁同居一楼。你可以看到老外站在唐伯虎的雕塑旁合影,你也可以听见从夫子庙小学传出琅琅的读书声,小孩子们读的可是地道的英语。夫子庙,人文荟萃,文气逼人,同时这里也是店铺林立。南京正在快速融入现代,但这丝毫也减弱不了它的古典气韵。
秦淮河边的夫子庙始终有一颗古典的心。
春日颐和路
民国容器中重塑城市新贵
一个背着画夹的学生在一幢别墅前停了下来,他看了看光线后,在别墅的侧面支起了画架。与此同时,在他周围不出百米的范围内,还有十来个写生的学生。这里是这个城市最大也是最集中的一个别墅群。差不多六十年前的春天或者还在冬春交替之际,它们的主人在炮火来临之前便丢下它们四散逃逸了。很快,新的主人们搬了进来,他们大都是一些久经沙场的将军,一些激进的革命者。学生们差不多都是在二十年前左右出生的,在他们的记忆中,战争、革命、牺牲、衰败、荣耀只是一些遥远而抽象的文字和概念,一些似是而非的逻辑和命运。
沿着这些别墅之间自然形成的巷子一路走进去,这些静谧的窄街们每一条都有诸如珞珈、天竺、灵隐、琅琊这样空灵的地名。这些一眼望到头的街道承载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历史。一个女孩迎面走来,身着“陶玉梅”牌修身短旗袍,搭配Miss Sixty的牛仔裤,胸前那一粒小盘扣却使得旧都气氛弥漫全身。
颐和路2号是这里构造最简单的建筑,当初的主人建造它是为了藏书,现在的身份是省作协。6号略显寒碜,曾经住着以简朴著称的民国要员陈布雷;他的紧邻阎锡山,虽然只在这里住过7天,却建造了这带最为浓重铺张的建筑:颐和路8号。8号对过是修葺一新的9号,挂着省慈善总会的门牌。与西康路交界的路口坐落着著名的汪公馆,常年宅门紧闭的38号,对访客一律挡驾。
散落在这些有名有姓的公馆之间的,还有一些说不清来历的宅院。颐和路12号正在翻修,据说蒋介石曾在这里喝过茶,现在是省级机关的福利房,里面住了十几户人家。二楼的老黄、三楼的老毕已在这里住了几十年,老房子住得并不舒服,在这样明媚的春日午后,室内依旧有些阴凉。至于未来规划中他们是搬是留,也不甚清楚。一个路过的老同志,在黑漆大门下停住,指着2楼中间的一个窗户说,20年前他曾经在这里住过。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拐个弯儿,到汤恩伯公馆理个发,在珞珈路5号,也就四五块钱,但白底黑字“内有理发室”的招牌却是这个片区最醒目的。
春天造访这里,我曾担心时节不对,因为戴过花环的头顶摘掉后更显光秃,也许秋天飞旋的落叶或初冬枯枝所传达的沧桑感才更贴合这里的命运写照。但我的顾虑多余了,公馆区的边缘地带,江苏路与宁海路合围的十二号地块正大兴土木。坡屋顶、青砖、高大拱圈、简洁的回字或十字形空间结构,重新转化组合后的新建筑硬朗气派,但不知是由于工匠的潦草或尚需时光的抚摩,线条始终不如那些老房子优雅精致。南京鼓楼区曾设想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