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范爱农》教学设计
(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
北京四中袁海萍
【学情及教学重点】
学生在初中曾学习过《社戏》、《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记事写人的作品,对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已有初步的感受。但是,由于初中学生人生经历相对简单,阅读面相对狭窄,再加上他们对于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及其语言风格存在着一定的隔膜,所以理解《范爱农》如此内容丰厚、情感深沉、思想深邃之文应有相当的难度。也就是说,学生对文章的解读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尚不能穿透动荡变幻的时代来读懂人物看似“个色”的性格,更无法沉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其对时代、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所以,导学本文的切近目标可设定为“理解范爱农人物形象特点并探讨其悲剧命运的根源,感悟作者寄寓在文中的真情和思想”。同时,基于本文是学生迈进高中的开山力作,所以“引导学生打开阅读的视野,在主动探究中充实心灵、感悟人生”乃当务之急,可作为恒久目标坚持下去。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重点相应体现为以下两点:
(一)引发学生探究:范爱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何以会有如此悲剧之命运?
(二)启发学生感悟:作者回忆范爱农,主要选择了“同乡会争执”和“报馆案风波”两件事。后一件事似乎与范爱农的关系不大,作者为什么要特别写这件事呢?本文选自《朝花夕拾》,你是否读懂了作者捡拾《范爱农》这一片花瓣时的情怀?
第一个问题着力于归总。教师在研究学生网上预习情况的基础上,在肯定有价值的解读的同时,应注重对呈现问题的提炼、质疑,启发学生就某些思维误区进行辨析,带领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规律,以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这节课适宜在实体教室进行,使思维更集中,辩驳更激烈。众多细节问题大可迎刃而解,不必一一作答。
第二个问题着力于发散,在网络教室进行当取得更好效果。先创设情境,承接上节课后学生的写作片段《爱农之死》进行评点交流,在点评中,话题可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对鲁迅写作本文时内心世界的探寻。不妨先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进行讨论,待合适时机再推荐阅读《朝花夕拾》小引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后结合各自对鲁迅作品的了解
,在班级交流平台中畅谈自己对鲁迅内心世界的感悟,为以后进一步研读鲁迅做铺垫。
总之,两大教学重点均意在引导学生深层次走进范爱农与鲁迅的内心世界,在“深思细品、情境写作、拓展阅读”相交织的教学网络中历练思维、丰富情感,提升能力。
【课时安排】
实体课堂2课时;虚拟课堂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初读课文,结合旁批思考:范爱农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何以会有如此悲剧之命运?
请学生将自己的疑问和思考提交至语文论坛“初识爱农”主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教师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供课堂交流之用。(学生提交预习作业的方式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可以下载电子课文,圈点批注后用附件的方式上传,也可直接提交问题,交流对问题的思考。)
2、查字典,解决疑难字词。
二、过程设计
第一节课(实体课堂)
通过预习交流,同学们相互质疑、启发,对范爱农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认知。比如:范爱农是不满于旧社会的革命者,他欢欣于辛亥革命带来的希望,却终复归于深深的失望与落寞之中。现实社会的挤压、积郁于胸的不平使他最终走向悲剧性的命运。但由于网络讨论的发散性,同学们的交流会显得零散、琐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