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刘康同课同构活动的反思.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刘康同课同构活动的反思.doc

上传人:wz_198613 2018/12/4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刘康同课同构活动的反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同课同构”活动的反思
刘康
1、同课同构是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的最佳呈现。
从最初的构思到最后框架的确定,从每个教师个性化的设计到凝聚着全体教师智慧的结晶的最终方案,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备课、议课、磨课、分工,真正实现教研,换来了个人和群体专业水平的提升。同课同构也是共享资源、团结合作的过程,每位老师都毫不吝啬的把自己的精华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为提高教学质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财富。
2、同课同构实现了“教学相长”的合力效应。
三位教师共同研究一节课,共同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弥补了传统“听——评”形式中“光说不练”的不足。教师间的直接对话,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教学问题共商,进行实践层面上的弥补与完善,使大家对课堂教学中共同关注的问题,不仅进行理论层面的研讨与交流,更进行实践检验与探索,取得较好的“教学相长”效果。实践证明,此类活动,能促成不同教学风格教师间的互相学****共同研究,取长补短,达到相互提醒、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研目的。
3、同课同构发挥了点评与反思的最佳功效。
“同课同构”式的课堂教学,因为实践着一份全体共同参与汇总而成的教学设计,所以就没有真正的旁观者,对课堂教学设计意图也有把握,教学实践效果的理解也就更有深度了。
活动的最后环节是进行对比式的点评与反思。教师们在组内发表自己观点时气氛格外热烈,老师们普遍认可这种新的教研模式,有的从教学细节中阐述自己观点,有的从其他教师的教学机智中反思自己的不足,有的从学生的发言中谈感受。
我的再认识:
1、同课同课更显教学智慧。三节精彩的课完美地演绎了同课同构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同课同构比同课异构更有挑战性、可比性。变量得到控制,一样的教案,相同的课件,并非是简单的三次重复,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环境,学生是一个动态的主体,师生之间又存在一个相互反馈的过程,所以预设仅仅就是预设,无法调控整个课堂。虽然三位教师的“主流”过程是一致的,但对于细节的处理就得依靠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和应变能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对预设环节的合理改变,动态生成的细节较多。
2、同课同构尽可能更常态化。求真、求实,上课老师不摆花架子,评课老师不做老好人。我们就要这样的常态化校本教研。作为校本教研,不需要表演,不需要花俏,因此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切实提高40分钟的质量是最终目的。
活动的后续
我校一直在积极寻找教师成长的新起点,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开展“同课同构”课堂教学活动是本学期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篇章。此次教学研讨活动,切切实实地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搭建了平台,充分展示了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达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学校的校本教研及其他教研组活动,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如何使这样有意义的教研活动落实在常态化的教学管理和实践中,是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本次活动,对我们下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