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内蒙访古》教学.doc

格式:doc   大小:12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内蒙访古》教学.doc

上传人:在水一方 2018/12/4 文件大小:1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内蒙访古》教学.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内蒙访古》教案
教学目的: 教学设想:
教学步骤:
一、引言:
同学们都听过腾格尔的《蒙古人》吧,那你们是否被那遒劲而苍凉的曲调所感染,想去内蒙看一看呢?那就让我们随着我国历史学家翦伯赞去游访内蒙,共同学****内蒙访古》。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及课文的相关知识:翦伯赞是我国历史学家,《内蒙访古》是他应邀访问内蒙古之后写的一篇散文。原文共有六小节,分用了六个小标题,本文选取了第二、三两节,“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在大青山下”。这堂课我们先学****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
二、导读课文:
梳理结构:
给同学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以什么为写作线索?(游踪。按顺序说出这部分作者的游踪)
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赵长城遗址)
参考课后第二题回答,这一部分写了那些内容?
2段(所见)广阔而肥沃的塞外田野
5段(所见)大青山两麓的自然环境
6—7段(看法感受)历史上民族纷争的原因
8—9段(所见)处在争夺焦点上的赵长城遗址
10—12段(看法)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称号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分层并概括层义
“一段”部分共12段,分三层
(1)、1—2段写居庸关到呼和浩特的千里原野
(2)、3—7段着重写大青山南麓的原野及其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
(3)、8—12段游览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
解读课文:
(一)文章一开头就用简短的一段交代了作者的行踪。一个“敞”字,形象地写出了从视野极小的山路中,走到广阔无垠的原野上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内蒙一带在古时候常常被人称作“塞外”,而一提到“塞外”人们又不免想到“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直”严寒荒凉的景象,但作者看到的所谓“塞外”并不是这样:“……”,作者用我国著名的粮棉产区作比,突出了“塞外”古今变化之大,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作者本来是要“访古”的,为什么要写塞外的变化呢?这只是一般描述,还是另有它意呢?我们将在下面的学****中找到答案。
(二)这一段写大青山的情况。
3段主要引用古籍,写大青山像墙壁一样把内蒙西部分成自然条件迥异的两边:山北是:“少草木,多大沙”的波状高原,山南则是平原。这是对内蒙西部地形即地理条件作总的概述。(板书)
接下去4段又一次引经据点写大青山树木的生长情况,即大青山的自然环境。(板书)
5段作者用散文的笔法对秋天的阴山南麓沃野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写秋天的阴山,用“青铜的屏风”作比。写深绿色山坡,连用“拖”“躺”“沐”三个动词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阴山下平静原野的特点。作者在指出阴山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和大青山一带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理想的园囿的基础上,在5段进一步突出了山南沃野的静美,充溢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烈歌颂之情。5段最后一句用“但”字转折,在生动的描写、抒情之后,巧妙地将描写自然风光转到了“民族关系”(板书)这一核心问题上,流露出对历史上民族纷争的深深遗憾,也表明了对这一核心问题的基本倾向。
通过5段最后一句承上启下,引出对历史的评述。将我们的视线从静谧的原野拉回到古代。指出:愈古,人类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游牧民族,因此水草丰美的阴山南麓是游牧民族的园囿也是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另一方面,汉族要排除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峪口。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这里一直是民族斗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