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鲁迅的“微博”.doc

格式:doc   大小:39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鲁迅的“微博”.doc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8/12/4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鲁迅的“微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鲁迅的“微博”
姓名:徐鹏
学号:3402013036
队别:新闻系八队
指导教师:刘永昶
2014年11月6日
鲁迅的“微博”

我一直都在想,假如鲁迅活在我们这个时代,鲁迅还会不会是鲁迅?他的独一无二源于他生于一个独一无二的时代。但历史总是相似的。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我想是适合鲁迅的“生长”。
如果要在现代给鲁迅找个生存的土壤,我想可以是微言大义---微博,他的小说,杂文,评论,散文,诗序,独树一帜。与大多数的作家相比,他没有一部部的鸿篇巨制,其文短小精悍而又直插敌人心脏,这样的文章,不正是一篇篇的“微博”吗?而他生存的养料,便是这个社会的血与泪。
于是翻开《鲁迅全集》,看着他的“微博”,一条条的点赞。
微言大义
1,传统
对于传统,他是这样说的:“愚民的发生,是愚民政策的结果,秦始皇已经死了两千多年,看看历史,是没有再用这种政策的了,然而,那效果的遗留,却久远得多么骇人呵。”他是高张反传统的旗帜以建立新秩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能给他提供所需要的思想资源,他的思想是拿来的,是原创的,具有鲜明的个体性。正因为与主流思想的格格不入,他的思想长期以非主流传统而存在着。实际上,他是一个人一个传统。

对于社会,他看到了旷野上的坟,高丘,野草。中国在他的眼里,只有旷野,没有广场。在广场
,有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声音。那里有自由的交流,回应与传播。而旷野因为无人而寂寥,即使有声音,也只能消逝在无尽的空洞之中。而开垦者,流亡者,探索者,是要穿过旷野的人,而那旷野里隐藏的无数的小路,于他们而言,如同希望。旷野上,人与人之间耸立着无数的高墙,但是这些墙壁始终构不成可以安顿“自我”的房间;它们存在的意义仅是为了阻隔,为了成为那个伟大长城的诅咒。因而他常常感叹道;人和人的灵魂,是不相通的。

他最具标志性的“博文”,是在中国的精神史上,发现了“看客”。在他眼里,看客始终致力于悲剧的鉴赏,他们是不在场的在场。所谓的不在场,是因为他们觉得悲剧与自身无关,因而安心与鉴赏别人的苦痛;实际上,他们就在场内,是悲剧的一部分,只是他们缺少足够的能力发现而已。看客的心理是一致的;麻木,冷漠,混沌。他们是不喜不悲,亦喜亦悲的人,是没有面目的人,是吞噬灵魂的狼群。惯于标榜客观超然的学者,其实也是看客。在社会悲剧面前,他们可以固守自己的专业性而无所动心。知识分子的首要工作,是良知的发现,痛觉的恢复。

历史对于他而言只有两句话:“想做奴隶而做不了的时代;暂且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奴隶和奴才的区别,是“明知自己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实现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
‘美’来,赞叹,抚摸,陶醉,那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他创作了诸多的奴才谱系,其中二丑是最具特色,因其多样性而自从一谱系。身为奴隶已经是一件可悲的事,更可悲的是安于做奴隶。他为此说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他常说自己是“奴隶”,他是清楚的知道作为一个中国的知识者的身份。无权者而已,然而,一旦进入到了权利,其身份便迅速发生改变,竞也成为廷臣了。中国的知识者在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