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农不爱农矛盾的分析与建议
背景:
如今大学生面临着很多的矛盾,如:恋爱矛盾,就业矛盾,逃课矛盾等等。而对于我们学农的大学生来说面临的比较突出的矛盾就是学农不爱农,因为这矛盾给我们的学习,给将来的就业造成很大影响。
矛盾:
学农不爱农的现象在农业院校非常普遍,是一些什么因素造成这个原因了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经济因素。
矛盾分析:
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现在是市场经济。经济像一双无形大手调控着社会。调控者就业,调控着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调控着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选择大学的人来说,无非是为了以后就业有个好工作,不然谁会选择读大学。然而对于现在大学生来说,就业是我们的一大难关,大学生数量增加,大学的培养人才方式越来越粗放。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面临失业。对于学习农业的学生们来说,如果要深造,那么以后就可以专门对农作物等进行研究,如果不深造,凭本科的知识估计也只能去帮忙计算下施肥的比例。加上我国农业未实现科学化,机械化。现在的粗放型的农业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低收入,不含技术的象征。从而影响周围的人对农业的评判。经济水平不高,自然学习农业的学生对农业会失去信心。
所以说最关键的就是就业问题,就业影响大学生以后的经济发展。
影响经济的因素深析:
就业难,就业难也包含有多方面的原因:
1. 我低,从而导致农业方面经济收入少。
。
。
这几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学农业的大学生就业,从而无法在经济上提高学农业的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下这几个影响因素。
,自动化,科学化水平低,从而导致农业方面经济收入少。
说到农业,我们会自然的想到种田,插秧,收割粮食,养猪,养家禽等等这些词语。是的,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机械化程度很低。很多地方还是保留着最传统的耕作方式。就拿我的家乡来说吧:种植水稻,依然是采用沿用了几千年的牛耕方式翻地,人工插秧收割,很辛苦。依然维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地利用率低,完全靠天吃饭。相信很多地方农村的状况也和我家差不太多。因此我国的农民收入普遍极低。
这也导致学农的人对所学不自信。
。
大学生,都是在高校受过几年的高等教育的人。如果要大学生们都去下地种田,每天去喂猪食等做这样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辛苦工作,相信没几个人会坚持下去。那大学生应该从事哪些工作呢?拿种地来说,要想使作物产量增高,对化肥PKN等比例,土壤水份,土壤酸碱度,植物品种选择,植物种植密集程度等这些因素都有很大影响,而且这是我们现在粗放型农业所缺乏的。但是我国农业还未进入机械化时代,这些工作都是由农民们通过往年经验进行的。所以粗放型农业使适合大学生的适合的就业岗位极其少。
。
大学生在大学经过几年的教育,但是,这些教育很少会与农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只是些书本的纸上谈兵,每天学写几个化学式,做几个数学微积分题目,分析几个物理受力,了解几个细菌病毒,这些和农业方面实在没有实际作业。对于发展农业而言,用科学的视角去分析农业,发展农业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假如大学能培养一些和农业相关的实际技能,比如学会分析土壤酸碱度,学会分析作物病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