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乡村矫正工作方案乡村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乡村矫正条件的犯罪置于乡村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通过思想改造,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法执行活动,为保证我乡乡村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依据《云南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开展乡村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好乡村矫正工作,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法执行制度,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我乡平安和谐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开展乡村矫正工作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刑人员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开展乡村矫正工作,是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整合审判、检查、公安、司法行政等各方力量,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把对社会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到全社会的维护稳定长效机制之中,以利于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维护社会的稳定。开展乡村矫正工作是提高犯罪教育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需要。开展乡村矫正工作,将一些不需要的监禁或不再继续监禁的罪犯置于乡村矫正,既有利于对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社会化教育,使其尽快融入社会,避免重新犯罪;又有利于监狱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矫正那些只有在监禁条件下才能改造的犯罪分子,提高教育改造力量。同时,开展乡村矫正工作,降低行刑成本,提高行刑效率。开展乡村矫正工作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刑法执行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开展乡村矫正工作,是新时期政法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同时,开展乡村矫正工作,逐步扩大非监禁行刑比例,缩小监禁行刑比例,既符合世界行刑制度的发展趋势,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二、开展乡村矫正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其目标要求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依法治国方略为指导,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推进“法治”,建设“平安和谐”的决策部署,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以提高矫正质量为核心,坚持法制化、社会化、科学化、人性化工作理念,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国家现行法律范围内,不断探索、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整合并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不断加大对非监禁罪犯的行为监督、教育管理、身心管理、身心矫正力度,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为我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目标要求。坚持“工作制度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矫正方法科学化、教育服务社会化、基础管理信息化”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健全乡村矫正工作网络,完善教育、管理、矫正等各项制度,发展乡村矫正工作队伍,强化衔接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矫正质量。进一步推进乡村矫正工作社会化、市场化、规范化建设,着力抓好乡村矫正基地建设,做到横向协调与纵向指导相结合,专业人员与社会志愿者相结合,树立典型与全面相结合。实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目标责任到位,经费保障到位,确保工作全面落实,确保刑罚有效实施,确保不失控、不漏管,努力实现“改造好、矫治好”的目标,确保乡村稳定,社会和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三、开展乡村矫正工作的原则开拓创新的原则。乡村矫正工作是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建立的非监禁刑罚方式,是对罪犯教育改造机制的发展与创新,要吸收和借鉴其它地方和乡村矫正工作的成功经验,解放思想,勇于创新,针对我乡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依法办理的原则。乡村矫正工作要在法定的权限、法定期限内,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密切协作的原则。乡村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国家司法、刑法执行、治安管理、乡村管理、群众工作等诸多层面,要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具体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整体合力的原则。公开透明、接受监督的原则。乡村矫正的全过程必须增强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群众监督,确保乡村矫正工作依法、公正、有效开展。四、乡村矫正的适用范围任务乡村矫正的适用范围: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裁定假释的; 4、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5、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包括:有严重疾病要求保外就医的;怀孕和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生活不能自理的,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在符合上面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弱病残犯、女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适用非监禁刑,实施乡村矫正。乡村矫正工作的任务: 1、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依法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确保刑法的有效实施。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