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IC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新加坡汉语推行之道.docx

格式:docx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IC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新加坡汉语推行之道.docx

上传人:cxmckate 2015/9/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IC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新加坡汉语推行之道.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IC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新加坡推行汉语之道
关于汉字使用简体还是繁体的争论由来已久,近日两会召开,又有政协委员提出恢复部分繁体字,再次引发争议。事实上简繁之争不只存在于中国,周边国家如日、韩、新、马、泰等也因受到中华文化影响,不同程度地使用汉字,并有过相关争论。 
  位于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就是一个大量使用中文和简体字的国家:不仅中文标示随处可见、国民华语水平普遍较高,连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也曾为竞选苦学中文和福建方言,近年还在《学语致用——李光耀华语学****心得》一书中介绍学****心得——可见中文的重要性。这是怎样的历史和社会条件造成的结果呢?
新加坡的简体中文公交站牌
英语+母语:蕞尔小国的生存之道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多元种族社会,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和其他种族并存。据1957年人口普查统计,新加坡的母语群体有25个之多,因此素有“种族博览会”和“语言(方言)博览会”之称。
  1959年新加坡脱离殖民统治成立自治邦,出于生存和政治策略的考虑,自治邦宪法规定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然而由于语言林立、种族摩擦频发、国家意识淡薄,新加坡需要确立一种各族群都能接受的共同语言。
  李光耀曾在回忆录中说:“各族之间务必要有一种共同的语言,这一点在新加坡武装部队中尤其明显。军队里的方言和语种多得可怕,即使得一起上战场,彼此也不能以任何一种官方语言沟通。许多国民服役人员只会讲方言,军队里不得不特别为他们成立福建话兵团。”
  新加坡政府最终选择英语作为共同语的原因主要有三:英语是中立语言,不会引发三大民族之间的语言地位之争,也有利于国家意识的建立;同时考虑到英国曾统治新加坡近140年,英语一直是行政、法律、商业和社会活动中的工作语言,已有一定的族际沟通和交流的基础;此外英语是国际共同语言,是国际商贸中最有效的交流工具。
  然而英语是前殖民者的语言,将其确立为第一语言可能引发各民族的抵触情绪。因此新加坡政府在1960年代中期确立了“英语+母语”的双语教育政策,从而兼顾英语的政治、经济功能和新加坡人对母语的感情依附。
  在约300万新加坡总人口中,华族约占77%,马来族约占14%,印度人约占7%,其他民族如亚欧后裔、欧洲人和阿拉伯人等约占2%。在这个华族人口占绝对优势的移民社会里,华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目前的双语教育制度而言,政府的语言规划政策是最主要的推动力。推广的过程颇多曲折,李光耀曾著《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回忆这段经历。
为什么要用简体字:节省学****成本,紧跟华文发展主流
  在殖民政府统治时期,新加坡的华族子弟主要是通过在自己的方言社区里的私塾教师的讲授来学****华语的。辛亥革命后,随着“国语运动”兴起,华语教育在东南亚各国和南洋各地的华人社区中展开。
   在推行汉字简化方案之前,新加坡的华文应用呈现简体字、繁体字、异体字和自造简体字并存混用的现象。1960年代新加坡开始使用简体字,是配合双语政策实施的一项改革。由于华语最困难的就是书写能力的学****简体字可节省书写及学****的时间,因此以简体字取代繁体字,可简化华语的学****br/>   1968年8月,新加坡政府教育部成立“汉字简化委员会”,于1969年颁行《简体字表》。该表审订了502个简体字,又称《502简体字表》。但是这些字的简化并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