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多福寺壁画的世俗文化分析
【摘要】多福寺壁画主要绘制于寺庙的大雄宝殿的内壁上,讲述释迦牟尼一生行迹的本行经变故事。其价值意义除了体现精湛的绘画技艺外,壁画的内容还体现出世俗文化的特点。多福寺壁画的世俗文化不仅受明代宫廷绘画的影响,在人物塑造、背景场景、设色等方面还与儒家文化、民间文化等有关联,呈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佛传故事画。
【关键词】多福寺壁画世俗文化民间文化
壁画表现的形式其中之一就是寺观壁画。我国原始社会已经出现了壁画,而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广泛宣传与深入,寺观壁画也相应地成为宣传佛教教义最通俗的手段。山西境内保存有大量题材丰富、技艺超群的宋、元、金、明时期的壁画作品,而太原崛围山多福寺壁画就是明代保存下来的优秀壁画之一。
一、多福寺寺庙沿革
多福寺位于太原市城区西北35千米的呼延村西的崛围山,创建于我国佛教发展鼎盛的唐代,原名崛围山寺,简称崛围寺。宋、金、元三代,未见兴工碑记。明代是多福寺的中兴时期。明成化二年,《崛围寺兴复记》碑云:“旧有精兰,自晋恭王有国奉为焚修,��宇增修完美。”现存寺内大雄宝殿脊檩下的木板题记亦曰:“大明景泰七年岁次丙子四月癸丑庚子朔初四□乙卯重修谨志。”明万历四十三年多福寺除了主体建筑,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修补。这次的修葺规模较大,使寺庙更加彰显华丽气质。
二、多福寺壁画的主要内容
多福寺壁画保存在大雄宝殿内的墙壁上。大雄宝殿于明景泰七年基本建成,然后进行铺瓦、砌墙、塑造神像等一系列工序,至明天顺二年完成殿内壁画绘制工作。壁画主要绘制在大雄宝殿内的东西两面山墙内侧和檐墙的内侧,殿内壁画总面积平方米。壁画内容主要围绕释迦牟尼一生行迹,共84幅,每幅壁画间以树木、房屋、榜题、云气相连,形成独立的故事情节。壁画内容均在矩形的墨线框内书写,内容、情节都在榜题上标注清楚。各幅画面上的人物、景物、树木山石为界,壁画错落有致,空间层次分明。
多福寺壁画图像生动自然,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赋予情节的写实与世俗化。例如,入明师学算法、南天国习学武艺等,都依照当时现实生活的场景体现佛教文化环境,画面更具生活化、世俗化。同时佛传故事画利用图像世俗化的视觉形象,使佛教教义更加深入人心,充分发挥了普及宣传的作用。
三、多福寺壁画的人文世界
多福寺壁画人物形态
多福寺壁画虽然出自民间画师之手,但其丰富的经验与高超的技艺将壁画中的人物景物刻画得生动写实,根据其地位、身份、职位的不同凸显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在人物的组合关系处理上,主体人物大于次要人物,是中国传统人物画主要的表现手法。“第五梵王观太子请阿斯陀仙人占相之处”人物数量虽然与太原崇善寺相比较少,但在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上足以体现画师的技巧,梵王就坐宫中宝座,身体略微倾向于太子,与周围人物的互动,体现出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更体现出梵王的高高在上、儒雅威严。“第九感得天人献宝具之处”,摩耶夫人与几名侍从陪太子在庭院嬉戏玩耍,太子在戏耍二位宫女手中的持扇,而夫人紧随其后,夫人着装奢丽豪华,神态仪表端庄高贵,举止优雅大方,天人�I宝者表现出的谦卑恭敬,小太子活泼可人,充满了童年无忧无虑的欢愉气氛。“第十五太子入明师学算术”,宫中庭院中,老师端坐于屏风前,姿态端正,右手略微抬起,仿佛正在教授知识于太子。在老师的对面是太子与辅导者,辅导者认真负责,太子专心倾听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