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再谈数学教育中的情感功能
摘要: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双重性,应加以积极引导。同时,情感功能也具有协调性,必须做到情感与认识的协调,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协调。��
关键词:数学教育;情感功能��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XX)4-025-01
八十年代末在我国数学教育非常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为此广大数学教育同行进行大量的研究,对中学数学教育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大家普遍认为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脱离情感过程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不存在的。情感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进入二十一世纪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数学新课程改革尤其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下面笔者就此谈一谈想法。��
一、情感功能的双重性��
情感对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双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既能促进、增强数学学习效果,也能削弱、减低数学学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深刻理解并把握情感功能的双重性,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习。同时控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悲观消极情感的发生,降低情感的负功能影响,并进一步上升到利用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消极悲观情感的情境,化消极为积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具体来说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让他们去体验数学本身的思维的魅力,数学中的美。教师应多结合数学发展史、实际生活,给学生多呈现一些美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这一切都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上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轻松活泼的。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观念,由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转向师生共同对知识的研究与探讨,使知识由对学生相对封闭转向开放。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个性体现、心态开放,使得情感的正功能发挥到极致。��
,例如考试失败后情绪低落,解题受阻时情绪悲观,知识掌握不牢后的情绪失落等这些现象发生的契机,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体会这一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总结出经验以促进后继的学习。��
二、情感功能的协调性��
学生的情感是认知的动力,它与认知活动是相互协调的。罗杰斯指出:“在情感的参与下,认知和情感的协调活动,能使认知活动达到一个单凭认知能力本身所不能达到的水平。换言之,当情感与认知结合起来,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活动时,就能产生出一种整体效应”。因此,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体现这种协调性,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到底谁是主体,谁起主导作用。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数学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体验,才能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从而获得成功,在这里认知和情感缺一不可。��
另外笔者认为情感功能的协调性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和情感的交互作用,还体现在学生和老师的合作交流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把情感功能的对象仅仅看成是学生它也包括教师。互动的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就是交往。而交往的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又是相互认识的对象,在交往中双方都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