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7)
心内一科
张仁杰
冠脉血栓病理生理
冠脉血栓的影像学特征:冠脉造影、IVUS、OCT
血栓抽吸器械
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建议
血栓抽吸操作技术
血栓抽吸并发症
一、冠脉血栓病理生理
无论是血栓形成还是血栓栓塞,其病理成分大致相同,均含血小板、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和胆固醇结晶等。
研究显示,冠状动脉血栓成分与缺血时间密切相关。缺血时间与纤维蛋白含量呈正相关,与血小板含量呈负相关。
血栓分类
二、血栓影像学特征:TIMI血栓分级(TTG)
2001年,Gibson等根据血栓负荷的最大线性尺寸提出了 TIMI 血栓分级(TTG):
0 级,造影下未见血栓影;
1 级,可疑血栓,表现为造影下管腔显影模糊、云雾影、病变轮廓不规则或完全闭塞部位突出管腔的平滑新月形影像提示但无法确诊血栓;
2 级,明确存在血栓,线性尺寸≤1/2血管直径;
3 级,明确存在血栓,线性尺寸为血管直径的 1 /2 ~2倍;
4 级,明确存在血栓,线性尺寸≥2倍的血管直径;
5 级,血栓形成导致完全闭塞。
TTG 2 ~5 级定义为造影可见血栓;大于等于4级定义为高负荷血栓
高负荷血栓
2002年yip等提出,满足至少两项以下特征可称为“高血栓负荷”:
(1)梗死相关动脉目测参考血管直径≥ mm;
(2)血栓呈长条状,线性尺寸超过参考血管直径的 3 倍;
(3)“截断”样或齐头闭塞,闭塞近端没有逐渐变细的管腔;
(4)闭塞近端血栓堆积(线性尺寸> mm);
(5)闭塞近端存在漂浮的血栓;
(6)闭塞远端持续对比剂滞留。
冠状动脉血栓的 IVUS 特征
(1)凸向管腔的分叶状团块;
(2)伴有斑点的闪烁样外观;
(3)可疑血栓和基础斑块之间有明确的分界;
(4)可见明显的血液流经的微通道;
(5)可随血流发生局部位移。新鲜血栓以低回声为主,呈现略松散的棉絮状、层片状结构,可在管腔内随血流局部移动。
由于血栓回缩和分层机化,陈旧性血栓的回声强度较强,且无新鲜血栓的点状闪烁样回声。
OCT
OCT 显示的红、白色血栓均表现为突出于管腔的中等亮度的团块,亮度低于内膜。由于红色血栓富含红细胞,其对近红外光线的遮挡(吸收)作用较白色血栓更强。因此,红色血栓表现为在红细胞形成的高信号表面及其后很强的衰减区域,其密度较低;而白色血栓则表现为与内膜信号相似的突出管腔的不规则团块,其密度较高,且与斑块之间存在联系。突出于管腔的血栓一般较容易识别,而位于溃疡或破裂斑块内部不突出于管腔的血栓易与脂质核混淆,逐帧分析前后图像有助于鉴别。
三、冠脉血栓抽吸器械
1、手动血栓抽吸导管
2、机械血栓抽吸装置
手动血栓抽吸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