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docx

上传人:feng1964101 2019/1/5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古筝有近3000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地就很受欢迎,发展到如今,古筝名家更是数不胜数。古筝声音、韵味兼备,音色丰富、意境耐人寻味,它的许多特有因素带来的活力,是其它乐器所不能及的。
【关键词】古筝;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4-0076-01
一、筝之起源
中华上下五千年,筝在秦国建立前的西周时期就已有发展,可谓源远流长。《旧唐书音乐志》云:“筝,本秦声也”;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谏逐客书》记载:“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这段话算是对筝一词的最早解释,这里“真秦之声”的“秦”指的是秦地,由此可见,在当时筝就已经流传起来。
古筝到底是怎样出现的,它的起源至今没有固定的说法,大概有以下四种:蒙恬造筝说、争瑟为筝说、筑为筝源说和西方传筝说,在这四种起源说中,笔者更加倾向于筑为筝源说这一起源说。东汉应劭《风俗通》记载:“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也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而筝的命名之说,东汉刘熙的《释名》中理解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这说明了筝的命名是由其自身所产生的“铮、铮”声响而得名。当然,关于古筝的起源目前还无明确说法,但从这一问题的多样性上也说明了古筝的历史源远流长――最初的样貌和身影因在历史的漫漫发展中变得更耐人寻味。
二、古代筝艺传承
古筝所展现的中华民族音乐特色毋庸置疑,它表现出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古代筝艺传承中得到了很好体现,当然,当时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一定全盘适用于如今社会的古筝教育,但笔者认为这些思想与教育方式一定有可借鉴之地,并对如今的古筝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政治经济都蓬勃发展的先秦,上层建筑音乐艺术也随之快速发展。秦人礼乐文化中,筝是具有代表性的多功能乐器,在民间娱乐、礼仪、祭祀中都有运用。当时音乐思维更多倾向于儒家思想代表――孔子,《论语》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音乐的学****是和道、德、仁、艺、诗、礼分不开的,并要有以上基础才可“成于乐”。孔子的乐教注重礼乐教化,寓教于乐,老师通过对音乐的讲述让学生自己�w验审美情感,将音乐教育上升为精神教育的境界。
筝艺传至汉魏时,《筝赋》文章就达八篇,当时的筝乐教育依旧延续了孔子的乐教,只不过在注重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强了实际训练,将技巧与情感同时体现完成乐教。
直至唐代,古筝教育更像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宫廷优秀演奏家到受罚流人都有人****筝,演奏筝乐的人数非常庞大,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受过专业训练的高素质演奏家,例如李从周、李周、龙位等等。如此广泛的教育在筝乐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了宋代,在师徒相传的丰富经验下之下形成了不同流派体系的筝乐,音乐发展的重心发生了改变,由宫廷走向民间,酒楼、茶座演绎乐曲、口口相传,一些私宅也会请筝伎入家传授筝艺,讲解乐曲深意和每首乐曲不同的技巧处理,让宋代筝艺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提高。
明清时期的筝艺传承,更多体现的是区域性,流派传承更为明显,师徒传授,筝友相传,不同的阶层流传让古筝传统流派的音乐得到继承和发展。而转至清末,筝乐地位急剧下滑,社会将筝乐视为俗乐,弹筝者不论演奏好坏地位都不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