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doc

上传人:ffy51856fy 2015/9/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计算机网络学习总结
摘要: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互连体,各个层次结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网络的功能。
一、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于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数据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第二阶段,的出现;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的标准化的研究,广域网、局域网与公用分组交换网的研究与应用;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广泛应用。
传统的通信采用电路交换技术,即两部电话机之间只要用一根电线相连就能实现通信,如果要将N部电话机两两相连,则至少需要N(N-1)/2跟电话线。两部电话机之间通信必须经历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等三个过程。由于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势必导致电路利用率低,因此不适合用于计算机网络。之后就出现了分组交换技术,具体方法是将信息报文分段,在每段之前有地址控制信息的首部,从而构成分组,然后将各分组一次发送到接收端,在接收端去掉首部,还原出信息。各终端连接的中站设备——交换机采用存储转发的方法选择最佳路径发送到接收端。这样能使具有突发性的计算机数据得到分散,因而具有高效、灵活、迅速、可靠的优点,适用于计算机网络。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它采用分组交换技术,是世界上第一个稳定的计算机网络,有计算机网络之父之称。
从资源共享的观点来说,计算机网络是以能实现资源共享的方式互联的自治计算机系统集合。可分为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接入网等。
计算机网络间各计算机是平等的。两台计算机要进行通信,必须高度协调才行,而这种协调是相当复杂的。为了减少网络设计和实现的复杂性,人们提出了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用来指导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著名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ISO将计算机网络分为七层,从最底层到最高层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由于分层过多,OSI系统在现实中未能得到推广应用。而非标准化的TCP\IP系统却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系统采用四层结构,依次是网络接入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虽然OSI参考模型未能取得巨大成功,但它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物理层。
物理层与物理传输体直接相关,它定义了设备间的物理接口以及数字比特的传送规则。物理层的协议有RS-232、RS-449、、、ISDN以及FDDI、、。这些协议主要规定了物理层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规模特性等。
机械特性:物理层的机械特性主要说明了物理接口、连接器的尺寸,插针的数目、排列方式,插头与插座的尺寸,电缆的长度以及电缆所含导线的数目等。
电气特性:电气特性说明了数据交换信号以及有关电路的特性。这些特性主要包括最大数据传输率说明、表示信号状态的电压或电压或电流电平的识别,以及接收器和发送器电路特性说明,并给出了与互联电缆相关的规则等。
功能特性:接口特性对接口连线的功能给出确切的定义。从大的方面分,接口线可分为数据线、控制线、定时线和地线。有的接口可能需要两个信道,因而接口线又可分为主信道线和辅信道线。
规模特性:物理层接口的规模特性规定了使用接口线传输的操作过程。
计算机有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