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周易》哲学化演进的文献综述
11工商连锁本 ********** 范亚坤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对《周易》哲学化的起源《周易》哲学内涵的发展以及《周易》哲学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意在对周易的哲学思想更加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周易哲学历史
前言
《周易》哲学化起源
《周易》哲学内涵的发展
《周易》哲学内容
陈述内容
关于《周易》的哲学化起源,大多数人同意把《易经》与《易传》分开来看。但是,具体的起源有着不同的看法。
李镜池先生的《周易探源》第三章:《关于周易的性质和它的哲学思想》中认为《易经》应当作为一本占卜用书来看待,从它本身的编纂来看是不存在哲学意义,但内涵一定的哲学思想。占筮家们对《易经》的解释,引申。可以视为对《易》最早的的有意识的哲学化。而后世儒家所作的《易传》十翼,是《周易》哲学化真正的起源。黄玉顺先生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
《周易》哲学化起源
一:《周易》哲学化起源
但是李廉在其文中提出观点认为已经能够从《易经》自身发现《易》所体现的哲学思想。虽然《易经》的作者未曾用语言文字作理论的阐释, 然而这种哲学却是历史的存在。并且算所是成熟的哲学思想。《易传》的作者也是在《易经》的这种已有的高度下对哲学内涵进行引申,发展。
《周易》哲学化起源
以上两种观点不仅在《易》哲学的真正起源时期有所分歧,对其哲学源头也存在争议。
李镜池、冯友兰、黄玉顺及其他大多数参考文献中,均认为《周易》本是为占筮,但李廉否定了《易经》的占筮意义,许建军也在《<周易>》非卜书论》中提出,《周易》是记录民事,王事之书,由此引申为哲学,而非由占筮引申。
《周易》哲学化起源
综上所述,学者们就《易经》包含了哲学思想达成了共识,但是否在此时已经是有意识的哲学化存在争议。
另外,哲学化的源头是占筮还是从民事、政事衍生,仍存在争议。
《周易》哲学化起源
易学的研究纷繁复杂,但大致上可以从“象数”“义理”两家划分( 《四库全书总目》),象数派偏象数,重在发明各种象数体例,以具体物象解释《周易》。义理派偏义理,重在宣扬各自的哲理、伦理思想。以抽象、概括的意义解释《周易》。义理派,大致可以理解为后世的哲学思想。(并不能完全代替)
《周易》哲学内涵的发展
二:《周易》哲学内涵的发展
汉《易》,以象数派为主要学说,又因《易》设为儒家五经之一,固传播甚为广泛。虽然此时以象数派为主,但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著。
魏晋时期,  《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系。当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素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这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相当程度上的合流。通过这种方式,扩充了周易的哲学内涵。
而且此时期王弼做《易注》,主要以义理阐释《易》。在当时产生较大的影响。是《周易》哲学化演进中一次重要的事件。
《周易》哲学内涵的发展
隋唐时期,佛学盛行,对《周易》的哲学发展也产生较大的影响,如般若学即脱胎于玄学。
此前学者研《易》,多为郑玄作疏。(郑玄为象数派)此时期的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其中《周易正义》所用为王弼的注。(王弼尚玄理视为义理派)。丰富了此时期的《周易》哲学。
宋明理学时,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大家莫不治《易》,理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易学家。如程颐、胡瑗等人。在此时皆以儒释易。形成宋《易》(主要为义理派),与汉《易》相对峙。
清初义理派宋《易》盛行,其代表人物为王夫之与李光地。而后清的成就在于《易》学家对汉、魏《易》学文献作整理、考证为特征的朴学《易》出现。
《周易》哲学内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