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圣”的一生——杜甫生平︻杜少陵︼公元712年,必然是诗坛上不平凡的一年,一位在中国诗坛上留名青史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诞生了,他就是“诗圣”——杜甫。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百忧集行一诗是对他少年时代的真实写照。才气人人羡慕,但有才有时未必是好事,铸成杜甫人生悲剧的根源也许就是他的非凡才华。开元二十四年(杜甫24岁时),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之后,杜甫又到齐州。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青春年少的杜甫日夜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天子的赏识,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甚至还不惜委曲求全,“骑马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可是又有何用,现实社会实在是太黑暗了,结果如何呢?“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贫交行》一诗就是杜甫对当时社会上人与人关系的真实写照。天宝十四载(755)10月——11月之间,安禄山举兵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诗人杜甫的生活更为艰难,但诗人始终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写下了许多反映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不朽诗篇。其中,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与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这段时期诗人现实主义的力作。乾元二年(759)夏天,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