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中国外语教育史.doc

格式:doc   大小:4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外语教育史.doc

上传人:一花一世 2019/1/8 文件大小:4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外语教育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中国外语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其独特地位。中国第一所学校是外语学校,1862年办的京师同文馆。中国共产党早在其成立前办了一所外语学校,1920年的上海外国语学社,学生有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柯庆施、曹靖华⋯.等。外语教育是我国和世界各国交往的桥梁工作。”其历史可上溯到元朝。元朝(1280~1368)是我国以蒙古贵族为统治核心的封建王朝。元朝政府将其统治下的人民分成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回回、哈剌鲁、钦察、斡罗思);三等是汉人(包括契丹、女真、高丽等族,);四等是南人(也就是南宋遗民)。元代将中央学校分为三类:一为“国子学”,主要教授儒家学说,创立于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69年)。二为“蒙古国子学”,创立于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公元1271)。规定蒙古学生70人,色目学生20人,汉族学生60人,共为150人。以学****蒙文译为《通鉴节要》为主,兼学算学。学成考核,精通者量授官职。三为“回回国子学”,创立于元世祖到元二十六年(1289年),学生人数定为50人。限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入学。所学的不是蒙古文,而是亦思替非文(即波斯文),以培养官衙译史人才为目的。学科授以回回文文字为主,专以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为目的“亦思替非为波斯古代都城之名,亦思替非文字者,波斯文字也。回回国子学者,教****波斯文字者也。元时所谓回回文字,实波斯文字。”(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元代以后,明代教****外语的学校主要是“四夷馆”。据《明史》卷七十四《志》第五十载:“自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直(女真———笔者注下同)、西番(西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族)、高唱(维吾尔)、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但此时八馆是以翻译语言文字为主,因而还不是真正的外语学校,而是翻译机构,如翻译局。直到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才“兼选官民子弟,委官教肄,学士稽考课程”。明代永乐年间,由于郑和、侯显相继出洋和出访后交往的增多,外语教学受到重视。清初改名为四译馆,乾隆十三年(1748年)合并八馆为西域、百夷二馆。明代之后,清政府开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俄语学校———俄罗斯文馆。关于俄罗斯文馆建立和发展有许多种说法,其中记载较详而可信的是《康熙四十七年三月,设立俄罗斯学之上谕奏事档》。1689年在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到时,曾出现过葡萄牙人徐日升和法国人张诚担任翻译,这两人暗地里和俄国使团戈洛文“里通外国”,受贿徇私,出卖机密,损及中国的根本利益。这只是一例,清政府从17至18世纪初主要用西欧各国传教士和在中国的俄国商人、学生、战俘担任中俄之间翻译工作,这种有损中国利益的事不断发生。康熙考虑到中俄交往之事日增,应培养自己的俄语翻译,可防止外国人从中捣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三月初八日,于是在南苑召见大学士马齐,令其“询问蒙古旗内有愿****俄罗斯文者,具奏”。十二日,马齐回奏已得7人,康熙认为“甚少”,令马齐“再于八旗蒙古、汉军内”征集。至二十一日,征得“愿****俄罗斯文语之监生、闲散子弟等六十八名”。当日,马齐即赴畅春园面奏。康熙下旨:“均令****之”。并命马齐立即着手选择教师和校址,确定管理体制。经中俄双方协商,俄方派俄商人瓦西里担任教****并选定在俄国商团所在地俄罗斯馆(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驻地———北京东直门以北胡家圈胡同)内于康熙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