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清朝科举科举制度始于隋,完备于唐、宋,终于清。在中国前后存在了1300多年,它的存废曾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清朝是我国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以来的最完备时期。清朝的科举制度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进行。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清废科举的主要理由是为了刺激新式学堂的迅速发展,那些求治心切的官员们只强调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而无视行政官员的选拔问题。废除科举并不意味着废弃官员选拔制度;打倒科举并不意味着扫除官员;兴办新式学堂并不意味着拒绝考试制度。事实上,洋务要有人搞,官员照样要有人做。新式学堂可以培养人才,但被培养者的能力还必须要用考试来测量。新式学堂照样有蠢才,而蠢才照样需要被淘汰。没有官员的考试制度,必将带来政治的混乱。废科举后的混乱政局深深地刺痛着梁启超,在直面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后,梁启超情不自禁地说道:“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不足致用耳。……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1]孙中山先生明确指出:“往年罢废科举,未免因噎废食。其实考试之法极法,不过当日考试之材料不良也。……中等已极。此外人深以为然,奈何我中国自己之良法也。”[2]从清废科举这一重大事件中可以看出,任何一位不想自掘坟墓的执政者对像废科举这么重大的决策必须要高度重视。对科举是废除还是革新,废除科举将付出多大代价,废科举后广大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