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三峡大学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秭归.doc

格式:doc   大小:514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峡大学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秭归.doc

上传人:xzh051230 2019/1/8 文件大小:5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峡大学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秭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0年1月9日至12日,在涂老师、白老师和罗老师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三个班的同学赴秭归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地质实****实****过程中主要对龙马溪沿岸公路、链子崖危岩体和千将坪滑坡进行了认知,使课堂上学的知识和实际情况之间建立联系,加以巩固。
2010年1月9日星期六多云
一、线路概况
今天主要的任务是沿龙马溪岸边公路认知路边露头岩石中存在的地质现象,整个行程大约两个半小时。在前半段我们看到了野外自然存在的岩石和一些小规模的地质现象,并在老师的讲解中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在后半段程中,老师给我们演示了罗盘仪的使用方法,另外还将到一些其他的相关知识。
二、地质现象
1、志留纪岩石
最先接触到的是志留纪(S)的页岩和砂岩,均属于沉积岩。我将两种岩石做了实物对比,发现:
硬度为页岩小于砂岩;
在颜色上两者没有太大差别,均呈灰、棕黄等颜色(图1和),不过有的大块砂岩表面会有锈状层覆盖,而另外两者则是少见的;
两者的解理都很明显,天然的石块和岩壁均有明显的棱角,容易辨认;
在岩层厚度上,由于砂岩岩质较硬,因而要比页岩厚很多(图2);
节理方面,砂岩很少有充分发育,而“页岩”则不同,均有大量的节理成熟发育,并与解理面和岩层面混淆,较不易区分;
从风化程度上是很容易将两者鉴别出来的,页岩有一定厚度的风化层,轻轻一触即可剥落,砂岩的风化程度要低很多,这点区别和岩石的组成成分和胶结方式无疑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成分方面,表现出了粘土和石英(主要影响成分)的含量对比上的差别;在胶结方式上,联系岩石现象和课本的讲解,可以反应出以下结论,砂岩更大程度上为胶结效果较好的“基底胶结”,而另外两者则更大程度上属于“孔隙胶结”或“接触胶结”。
2、奥陶纪岩石
今天实****路线的后半程属于奥陶纪(O),与前半程的志留纪(S)呈整合接触,岩石亦属于沉积岩,成分主要以石灰岩为主,这让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化石。
从页岩、砂岩的领域走进石灰岩的世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间的不同,山岭更高,岩石的颜色也由灰、棕色变成以银灰和白色为主(图3),从视觉上就可以感觉到这里的岩石硬度更大。当然课堂上明确说了“石灰岩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有时还可含有白云石、燧石等硅质矿物和粘土矿物等……多成致密状。”拿这里的石头与刚刚看过的页岩砂岩相比较,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石灰岩岩石多以巨大的岩块存在,而页岩和砂岩则多以薄(相对而言)片状板状存在;
石灰岩硬度比页岩和砂岩都大很多,因此在边坡治理中,砌墙多选用石灰岩岩石;
石灰岩的断面上又鲕状、竹叶状、团块状等由于风浪振动引起的特殊结构,这是页岩砂岩没有的;
石灰岩由于在海洋环境下形成,环境比页岩砂岩的形成环境要复杂得多,因此出现结核构造的机会也更多(图3左上方);
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是,石灰岩中可以找到一些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如图3中下方就是奥陶纪头足类鞘角石。
3、地质构造
从这个方面看,我们这条路线确实有很高的价值。因为我们不但看到了出露完好的岩石,而且还看到了不少规模虽小但很完整清晰的地质构造。
图4是一个小规模的背斜,高约3m,宽约5m。轴面有45°左右的倾角,是一个较典型的倾斜褶皱;从断面上的出露岩层的相互关系可看出,褶皱枢纽呈小角度倾斜,属倾伏褶皱;岩层呈圆弧状弯曲,这与“高3宽5”的尺寸特征是相符的,因此属于圆弧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