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个人的朝圣演讲稿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一个人的朝圣演讲稿”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的支持!
在行走中遇见另一个自己
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行走中遇见另一个自己》,这个感悟来源于我最近看的一本书,它的名字叫《一个人的朝圣》。
这本出书是讲的是一个“有关自我发现、爱的回归、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的故事。
一、哈罗德的旅途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那就是:“退休老人哈罗德在接到远方好友奎妮病重的来信后,徒步跨越英格兰前去探望的故事。”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的情节,这本书未免太过简单,这段跨越整个英格兰的旅途,能够被冠以“朝圣”的意义,它的初衷,它的经过以及结果应该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们先来看一看哈罗德的人物形象,他六十岁,在酿酒厂做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退休,无升迁无朋友,退休时连欢送会也没有。在乡间隐居的他和妻子维持着一种貌合神离的状态,每一天都过得机械且重复。当他以为自己就要这样浑浑噩噩走完人生的时候,一封信改变了一切。
这是二十多年前在酿酒厂工作的同事奎妮寄来的信,她得了癌症,写信来告别。哈罗德想要回信给她,但软弱无力的几个字让他感到羞愧,除了奎妮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他的生活一成不变,突然间他不能自持。于是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继续走下去,在城郊的加油站遇见一个女孩儿对他说:“你一定要有信念。你
一定要相信那个人能好起来。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我并不是说要…信教什么的。我的意思是,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正是女孩儿的这番话,启发他开始了这趟“疯狂之旅”,他没有任何的准备,没有规划、没有装备,一个人经历八十七天,徒步六百二十七英里去看望奎妮。在旅途中,他始终抱着这样的信念:“只要我一天还在走,她一天就要活着。”
小说的英文名直译为“哈罗德·弗莱不可能的朝圣”(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od Fry), 在中文译名中省略了这个不可能(Unlikely ),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不可能”才是贯穿全书的主旋律。且不谈他这样一个老人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到达目的地,光是想要凭借自己的行走拯救生命垂危的人,这个举动就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从结局来看,这个故事也绝不是一个“信念诞生奇迹”的励志故事,因此,我更愿意把他的行走理解为在探望好友途中的自我发现。加油站女孩儿的话只是一个导火线,真正促使他行走的,是对陈腐生活的出逃,是对过去自我的检视,是对失落人生的挽回。而朝圣,也绝不仅仅是徒步走到奎妮所在的疗养院那么简单,正如这个单词的本意,它应该是“进行一段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
二、另一个哈罗德
“没人要的儿子”、“失败的丈夫”、“缺位的父亲”,这三个标签贯穿哈罗德之前的人生。
在旅途中,很多的回忆被拣起,大多数是痛苦的。戴维六岁
的时候在海里溺水,哈罗德在水边,停下来解鞋带,正要把鞋脱下来,突然冲出一个海上巡逻员,救了他们的儿子。这件事情成了他们夫妻之间隔阂的开始。连他自己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当唯一的儿子溺水的时候,他还停下来解鞋带?
是他怕自己不能承受解救未果的责任?还是把解救未果的原因归咎于解鞋带让他更能接受呢?正如他在旅途中反省的:“父亲这个身份成了他最大的考验,也促成了他的失败。”他一辈子都隐没于人群中,将自己藏起来,不愿意承担责任,也不愿意打破内心的牢笼,学会去爱、去改变。他的这种带有自我惩罚性质的苦旅,既是一种自我的再发现,也是一种再生长。他的脚走在路上,心也同样在路上。
他不再是那个时时刻刻都在意别人目光的人,他的身体也不再是那个僵硬的苍白的样子,他甚至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成为了众人心目中伟大的朝圣者。他变得果敢而坚定,即使面对一大群追随者,也坚持着自己的旅途,不被他们扰乱阵脚。即使到故事的最后,奎妮并没有因为他徒步的成功而好转,哈罗德却收获了一个更加坚定的自己,一颗更加强大的内心,也挽回了一个飘摇不定的家庭。
三、发现另一个自己
全书围绕一段旅程,旅程本身仿佛一个隐喻。你可以说这是探寻自我的过程,甚至感觉它就像我们的一生。起初他双手空空,随着旅程的展开,他随身携带的也不断增加,行装,礼物,旅伴,经历,回忆。他得到关注,名声,大众的支持,但最后,无论主动送出或被动丢失,他不得不将那些人、事、物放下,回到开始。
由简至繁,又自主的化繁为简。直到结尾处,造成不幸的真正原因才浮出水面,他一路上都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内疚并自责,最后却发现,造成今天一切痛苦的根源,恰恰是怀抱着过去的痛苦和遗憾,不肯放手。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人们不这么无休止地发挥想象力去唤起往日痛楚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