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六节睡眠、觉醒与脑电活动
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的电位变化。
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性地自发地产生的节律性电位变化。
皮层诱发电位
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
自发脑电活动
spontaneous electric
activity of the brain
一、脑电活动
(一)脑电图
在头皮用双极或单极记录法来观察皮层的电位变化,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
在动物将颅骨打开或在病人进行脑外科手术时,直接在皮层表面引导的电位变化,称为皮层电图(electrocorticogram,ECoG)。
1. 脑电图的波形
α波 8~13次/秒, 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即出现;
β波 14~30次/秒, 新皮层处在紧张活动状态时出现;
θ波 4~7次/秒, 困倦时出现;
δ波 ~3次/秒, 睡眠、极度疲劳时或在麻醉状态下出现。
(1) α波:8~13次/秒,20~100μV,清醒安静闭目,常呈梭形变化。睁眼时,α波消失,呈现快波,称α波阻断(α-block) 。
(2)β波:14~30次/秒,5~20μV,皮层处于活动状态
(3)θ波:4~7次/秒,100~150μV,困倦,幼儿常见。
(4) δ波:~3次/秒,20~200μV,睡眠或麻醉,可见于婴儿或智力发育不成熟者。
2. 脑电波形成的机制
大量的神经元同步发生突触后电位,才能总和起来引起皮层表面的电位改变。
大量皮层神经元的同步电活动须依赖丘脑的功能。
一定的同步节律的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活动,促进了皮层电活动的同步化。
去同步化快波
同步化慢波
兴奋
抑制
epilepsy
(二)皮层诱发电位
人工刺激某一感觉传入系统(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导途径上任一点)时,可在皮层相应的感觉区表面引出皮层诱发电位。
意义
寻找感觉投射部位,诊断疾病…
二、觉醒与睡眠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有关
实验一:在高位脑干(中脑上缘)断离的猫,即完全阻断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这种猫处于深睡状态,不能被唤醒,引导的脑电只有纺缍波──α波,而无低幅快波──β波。
实验二:在低位脑干(延髓闩处)横断,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尚能发放冲动,脑电图为低幅快波,偶见睡眠纺缍波──α波,这种猫用人工呼吸,处于清醒状态。
高位脑干
低位脑干
脑干网状结构
两实验表明,在脑干内存在着一个“觉醒中枢”。觉醒波──低幅快波的产生必须有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完整
所谓脑干“觉醒中枢”,其实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由它发出的冲动弥漫性传入到皮层各区,提高整个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原来同步的α波去同步化,变成低幅快波,即形成β波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刺激中脑网状结构,唤醒动物,脑电波呈现去极化快波
在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类似睡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
易受药物(如催眠药、麻醉药)影响。
主要是通过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