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巨人的花园》是根据王尔德童话《自私的巨人》改编的。英国《典雅》杂志将王尔德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认为《自私的巨人》堪称“完美之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安徒生对王尔德的深远影响。)
一次,王尔德给儿子讲《自私的巨人》,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王尔德说: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使他流下眼泪。
    对照《巨人的花园》和《自私的巨人》,改动是很大的,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情节发展的走向,当然,原著的涵蕴也更丰富,更广博深邃。以巴金先生的译本——受时代的限制和自身的局限,这一译本并不是完美的,但毕竟是最早翻译的一种,也算经典——为参照,先对其中几处自以为比较重要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原著】七年过完了,他已经把他要说的话说尽了(因为他谈话的才能是有限的),他便决定回到他自己的府邸去。
【解读】教材中没有对巨人作任何直接分析,而原著中有以上的叙述。这非常有意思,巨人竟然滔滔不绝地说了七年,才把要说的话说尽了,这不正是说明他的口才很好?可作者又分明以补充说明的方式在强调“他谈话的才能是有限的”。换一个角度思考,也许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巨人竟然颠来倒去说了七年才说明白了,岂不正好说明他真的是口笨舌拙?哦,大概只有后者的解释才是可以成立的。如此可以想见,巨人大约是一个质朴憨厚,还有些粗鲁莽撞的大汉,原本就是一个可爱的人物啊!相对于教材中巨人一出场就生气,动辄“训斥”“叱责”,且一开口就是“滚出去”,留给读者的印象要有趣得多。
【原著】春天来了,在乡间到处都开放小花,到处都有小鸟在歌唱。鸟儿不肯在他花园里唱歌,因为那里再没有小孩们的踪迹了,树木也忘了开花。
【教材】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解读】当乡间草翠花开的时节,“单单在巨人的花园里却仍旧是冬天的气象”。原著中明确得指出是因为“那里再没有小孩们的踪迹了”,所以才这般景象。教材中没有指明,相反是提出了疑问:“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子的?“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是教材多元解读的一个指向,改写时刻意隐去过于直白的行文,留待读者(教师和学生)阅读后文经过思考才渐露端倪,大概也是改写者小小的技巧所在吧。
原著中还有一大段关于雪与霜横行肆虐的拟人化的铺叙描写,它们还邀请来北风和冰雹一同为非作歹。包括树木也竟然是“忘了开花”。改写成教材后,这些拟人化形象就没有了,单以“狂风大作,雪花飞舞”作简洁的表述了。人物形象更集中了,行文也更简洁了,但同时也缺少了童话的意味。
【原著】他看见一个非常奇异的景象。孩子们从墙上一个小洞爬进了园里来,他们都坐在树枝上面。他在每棵树上都可以见到一个小孩。树木看见孩子们回来十分高兴,便都用花朵把自己装饰起来,还温柔地把手膀放在孩子们的头上摆动。鸟儿们快乐地四处飞舞歌唱,花儿们也从绿草中间伸出头来看,而且大笑了。这的确是很可爱的景象……巨人看见窗外的这情景,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甚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
【教材】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解读】这是一处截然不同的情节走向和人物形象。原著中明显是围绕“有了孩子才有春天”的中心展开的,“树木看见孩子们回来十分高兴”,才开放花朵,小草也萌发。草木乃至春天和前文的风雪霜雹一样,也都是有自主人格的拟人化形象;而教材却是“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似乎春天是自然而然来的,而孩子也是被春天吸引来的。整个人物关系和逻辑关系被颠倒了。
再看巨人,完全两样了。原著中的“巨人看见窗外的这情景,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甚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巨人触景生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重重地撞击了,人性自我复苏了,他自个儿唤醒了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善良、温柔和真挚——这才是巨人身上的本质所在。这些美好的品性被他臃肿丑陋的外表和粗鲁莽撞的言行所遮蔽,既伤害了别人,也蒙蔽了自己。说到底,他并不是一个真正自私的人。教材的改动似乎要一味地将巨人往自私和粗暴的方向推演,同时也要他一再接受惩罚。巨人原本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显得促狭单一了,甚至失掉了美好的部分,单单剩下“恶”的一面。两厢比较,似乎已经失去了原著的意旨。
【原著】只有在一个角落里冬天仍然留着,这是园子里最远的角落,一个小孩正站在那里。他太小了,他的手还挨不到树枝,他就在树旁徘徊,哭得很厉害。这株可怜的树仍然满身盖满霜和雪,北风还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