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十二怒汉》观后感1000字在电影《十二怒汉》中,每个陪审员都各有心事,有的急着去忙自己的工作和娱乐,有的因为情绪问题自然地对本案中的男孩儿产生厌恶,有的因为天气闷热急于逃离狭小的讨论室……这些种种现实问题都是陪审员制度设置时无法规避甚至不可能考虑到的。下面是1000字的《十二怒汉》观后感,欢迎阅读。《十二怒汉》观后感1000字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个电影,但是自己也始终不相信一部这么老的电影,现在还对我会有多少的影响。《乱世佳人》看到中间也就放弃了,不是说它不好,但是再经典的电影现在也觉得老了,《罗生门》也是久负盛名,但也没有让我觉得好看的不行。之前看过的最老的电影应该是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无论是镜头剧情以及气氛渲染都无可挑剔。我以为这个57年的电影应该坚持不到10分钟,但是整整100分钟,我看完了并且觉得意犹未尽。整个电影非常沉闷,但是节奏紧凑,剧情过渡自然,100分钟不但让观众记住了十二个审判员的性格,职业,年龄,而且十二个人性格鲜明有特色。故事是针对一个男孩杀害父亲,到底有没有罪的故事。导演在故事一开始就告诉了大家:这个男孩有罪,他杀害了自己父亲。让陪审团进行审判,必须要11个人一起通过才能判定。观众一开始,包括我在内,都觉得在场人提供的证词证据确凿,言之凿凿,没有反驳的余地。但是那个8号审判员确从一开始就持反对意见,但是他说:”我没有说这个男孩没有罪,我只是不确定他是否有罪。“这个建筑师他从每个人的证词中寻找疑点,分析证人的性格特征,从而找到这个证词的”不可能“。8次的投票,每次都有人倒戈到8号审判员的那一方。印象最深刻的是9号陪审员,那位老先生在第一次匿名投票的时候就支持了8号,他观察仔细、思路清晰,每一次提出的疑问,每一次的分析都让人豁然开朗,这位老先生他的职业说不定就是大学教授,总之他的分析能力更甚8号陪审员。之后的每一次投票,每一个倒戈的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抽丝剥茧,一层层展开,其实这个男孩有没有罪大家都不知道,只是”这是美国司法制度中最神圣的一条,这也是我们的国家如此强大的原因”,就是民主制度。从这个电影中,看到了美国民主制度之下的理性,大家都是公民。这11个人他们不懂法律、不懂犯罪、不懂心理,他们职业不同,性格不同,甚至有人是为了想赶紧回家看球赛而倒戈。但是这个案件将他们在茫茫人海中集中起来,一起为了个孩子的性命而做出决定。很喜欢电影的结尾,很安静。闷热之后的暴雨,雨过天晴,11个人也做出了选择,他们又迈开脚步,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8号陪审员和9号陪审员互相交换了姓名之后消失在人海中。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只是美国的公民。这就是民主制度下的美国。《十二怒汉》观后感1000字整个电影几乎都是在一个场景完成的,,. 因为专业关系,在教科书里读过原文,那时候的感觉就特别好,,,,他不会特别激动,,,,会因为别人的不重视而发火,会因为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