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基坑监测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64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基坑监测方案.doc

上传人:ipod0a 2019/1/11 文件大小: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基坑监测方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监测方案(共9页)设计单位:*****目录一、前言1二、编制依据1三、工程概况1四、监测目的及监测项目21、监测目的22、监测项目2五、监测方案21、主要监测设备22、人员安排33、基准网的建立34、坡顶水平位移监测35、坡顶沉降观测46、深层土体位移监测(测斜管)57、地下水位观测68、上部建筑沉降观测69、观测数据整理及处理措施7六、对监测数据结果的要求8七、监测过程控制要求9八、安全与文明施工9九、监测点布设平面示意图(见附图)9一、前言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20m多。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首先,靠现场监测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有利于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二、编制依据建设单位提交的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坑总平面及监测点布置图》;1—8#楼一层柱墙平面图(即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三、工程概况拟建工程位于东侨区东南组团,场地东侧为在建的碧城云庭,南侧为规划的正大路,,西侧为在建的和畅路,北侧为池塘。本工程主体建筑设计为7栋21层商住楼,并设满铺1层地下室;设计标高±(黄海高程),场地现状高程约-,底板面标高-,地板厚300mm,承台厚1800mm,垫层后300mm,基坑北侧整平标高为-,,。基坑周长约600米。本基坑支护安全等级为二级,,支护结构设计使用期限为1年。四、监测目的及监测项目1、监测目的A、根据现场监测所得数据与设计值(或预警值)进行比较,如果超过某个限值则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支护结构、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发生变形破坏;B、根据监测提供的数据指导现场施工,优化施工组织。2、监测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以及相应规范、规程要求和本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本项目监测执行二级精度标准。依据设计提供的资料,我司对基坑监测项目做如下安排::(共计划实施20次观测)A、深层土体位移监测(测斜);14点B、坡顶沉降观测;41点C、坡顶水平位移监测;41点D、水位观测;5点F、周边建筑沉降及垂直度观测;7点G、:(共计划实施13次观测)泰和园1—8#大楼共7栋大楼,设计地下1层、地上21层,开展大楼施工期间及工后监测,以利于做好施工期间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确保大楼的质量与安全。共计划13次沉降监测,分别为:主体结构1、4、7、10、13、16、19、21层各实施监测1次,计9次;墙体砌筑至竣工后3个月共实施4次监测。本项目实行总包干,如监测工作需要增加观测次数,我方将无偿提供全程监测服务,并符合相应规范、规程要求,直至达到满足监测工作判定稳定的条件下结束。我司只对监测数据及成果负责,而对现场安全及成果的报审由甲方考虑。五、监测方案1、主要监测设备设备名称设备型号使用部位全站仪DTM—352C坡顶水平位移测斜仪HCX—2B型智能数显测斜仪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水准仪DSZ2+DPM坡顶及上部建筑沉降观测水位仪HS—90型钢尺水位仪水位监测2、人员安排项目负责:程敦海(高级工程师)主要作业人员:傅晓峰(助理工程师)辅助作业人员:3——4人3、基准网的建立A、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中的有关网点布设要求,我司在变形区外布设3个稳定可靠的水平监测基点;监测网采用四等导线点建立。B、四等导线点水平角采用DTM—352C全站仪按全圆法观测3测回,边长观测2测回;其它各项作业限差均严格按规范要求执行。整个监测网的计算采用《清华山维控制网严密平差软件》进行,独立坐标系;监测网点位均布设在泰和园基坑四周的地面上。C、无论是平面监测网还是平面观测点的观测作业自始自终均使用相同的一台仪器设备,相同的图形和相同的作业方法,监测网为固定的观测人员,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