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中医的论文:中医药产业专利状况分析关于中医的论文:中医药产业专利状况分析众所周知,医药产业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中国健康梦”能否实现的特殊行业。伴着XX年10月5日屠呦呦女士因发现青蒿素抗疟疾而摘得中国首个诺贝尔医学奖桂冠之佳音,瞬间点燃了东方巨龙手中已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火炬。然当举国上下欢呼雀跃之际,却难掩我国原创药青蒿素因未有专利保护而在国际市场的惨淡境地。统计数据显示:每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销售额多达15亿美元,但中国的市场占有量不到1%。为何青蒿素这一中国版的原创药却如此惨淡经营?究其主因在于,医药人的专利意识淡薄,不经意间将该项科研成果公布于众,使之成为全世界尽可享用的免费午餐,从而彻底丧失原本因坐拥专利权即可尽享市场垄断的良机。加之世界医药巨头在科研创新、市场开拓等综合药物产业化技能上的技高一筹,终究使得中国味的青蒿素在医药经济的浪潮里囊中羞涩,这不得不令国人扼腕、深思。然更可悲的是,此类事件绝非偶然,而是接连不断。如日本在中国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出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韩国在中国牛黄清心丸的基础上开发出的牛黄清心液,年产值也高达上亿美元……还有中药秘方金龙胶囊被剿窃事件更是引起了人们对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极大忧虑。加之近期国家对药品审评政策的重大改革,更是吹响了这个产业重新洗牌的号角,因而在如此严峻的关头中生存下来的药品,若是没有专利权的垄断保护,无疑等同让士兵赤手空拳上战场。诸上种种情况,无不彰显着医药产业与专利权同呼吸、共命运的朴素道理。换言之,医药产业之间的殊死博弈,始于技术创新之竞争,然决于专利权之较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新一届领导集体,多次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展现出“决战于创新”的勇气和口号,更是在今年3月13日,国务院正式出台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而其中对于“知识产权板块”亮点频出,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陕西,地处西北部,主干拥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的“秦岭山脉”,中药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中医药产业确为当地产业经济的主流,因此,本文以该省为研究分析样本,探究产业专利的问题,以期为产业转型及专利布局奠定基石。陕西省中医药产业专利状况分析通过全文检索and地址=陕西”,结果发现,陕西中医药产业专利状况如下由“专利年度申请趋势图”可知:在1986-1992年之间,三种类型专利每年申请量大约是1-20件,中医药专利保护几乎处于空白阶段。突然,单1993年申请量就高达116件,而之后专利申请量反而降低,究其原因,这与中医药专利制度紧密相关联,具体表现为:1985年正式颁布实施的专利法,其基于当时的国情,“药品和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以及“食品、饮料和调味品”被排除在可以授予专利权的客体之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和《中美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的签订,人大常委会于1992年9月4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于1993年1月1日开放了“药品和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以及“食品、饮料和调味品”的产品专利保护,增加了产品专利的进口权,把方法专利的效力扩大到了依照该方法直接得到的产品,并延长了专利保护期限。 “专利类型分布图”所示:从总体来看,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