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除 夕.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除 夕.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9/1/12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除 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除夕作者:张昱[][] 除夕自古以来就是淮安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其活动的主题为“迎新”。除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所以旧岁的最后一天又称“岁除”、“大年夜”,俗称“年三十晚上”。远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周代,民间就有“岁终举行驱傩(旧时驱瘟疫的神)”之俗。到了晋代,除夕又有了“分岁”、“守岁”的说法,同时开始了祭祀祖先的习俗。到南北朝时期,又增添了祭神的习俗。唐代又有饮宴、庭燎、铜刀刻门和点水盆灯的习俗。宋代度岁成为年终大事,有“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佛”等习俗,以祈祷新岁之安。明清以来,除夕的习俗又有所发展: 掸尘又称“扫尘”、“除尘”、“扫年”、“除残”等。掸除旧岁灰尘,迎接新年的到来,俗称“干干净净过新年”。掸尘的时候大多数是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前一天。是日,每户人家要把房子内外彻底打扫,家具衣物亦洗涤一新,以示去旧迎新。旧时,民间掸尘要翻皇历,选择黄道吉日。建国后此俗仍然保留了下来。贴门神相传始于西汉期间,当时有一位王爷患病,认为是鬼怪在作乱,他想快些痊愈,差人在殿门上画一位勇士像,名叫成庆,意在借勇士之威风,驱走病魔。到东汉时,张挂门神已普遍流行,但门神不是不知名的成庆,而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中的两位勇士,其兄神荼,其弟郁垒。据《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亦“御凶魅”之意。而门神之说由此始,在二门神下尚有“披甲执铖”四字。由于门神是画在桃符板上的,故又名“题桃符”。唐代初年,门神便由身披盔甲、手持青铜大板斧的神茶、郁垒变成了真人秦琼和尉迟敬德。到了唐明皇时,又添了打鬼的钟馗。随着历史的演变,门神也逐渐增多,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张贴画像,如贴天官,以祈求平安吉庆;画贴荆柯、关公、岳飞、包拯、文天祥等,除了驱鬼、祈福、保平安外,还包涵着对这些人物的祟拜和赞扬。到今春节期间民间仍有贴门神的习俗。贴春联春联又叫对联、楹联和门联等。在贴春联中,人们为迎富、祈福,常常张贴有关“福”与“富”的对联、横额,比如:“福星高照”、“招财进宝”、“发家致富”等等。由于“福”字内涵广泛、吉祥,人们往往在自己的庭院照壁、堂屋正中、桌椅门窗、乃至家前屋后的树杆上,贴上斗方的“福”字,以求喜庆吉利、富贵幸福。在贴春联、福字的同时,有的还在粮囤、粮食上贴“黄金万两”的连体字,预示来年五谷丰登,发财致富。春节期间,一般人家大门要贴两副对联,一副贴在两扇门心,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梅开五福,竹报三多”、“年丰时乐,国泰民安”等;一副贴在两旁门框上,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厨房门上的对联一般是“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等;商店门上的春联多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等。挂年画自古以来,民间过年就有挂(贴)年画的习俗。年画则为过年时装点居室环境的一种绘画,为民间艺术品。在年画中,以门画起源最早,为古代门神画演变而来。传统的木刻水印年画,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闹,题材从门神、钟馗等封建色彩的内容,逐步发展为五谷丰登、春牛、婴儿、风景、花鸟等吉祥、迎新的内容。近代年画艺术又有很大发展,从艺术种类上增加了摄影年画;从内容上,也由原来的戏文故事、仕女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