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西周的分封制与西周末期王权的衰落刘向雄社会领域的实验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人类的政治体制的实验正是在这不断的试验之中、不断付出代价之中进行,自古而今,都没有一个合适的体制能够具有亘古的合理性,其根源在于个人与社会的对立性以及这种对立的相互妥协形成的平衡,从而形成一个个自身内含合理性的体制以及逻辑的历史。西周在其建立之时,采取分封制的方式来施行国家的统治,分封制在生产力不高、交通不便的古代社会具有其合理性,能够通过由大而小的层层负责的方式达成载,西周通过对同姓、功臣、归顺的旧贵族进行分封,赐地行赏,赋予治权,“立七十一国”,其中本家姬姓五十三,奠定了西周的政治格局。这种政治局面对于西周政治社会的稳定起着巨大的作用,分封的结构就如同一个权力分配的金字塔,居于最上层的是周天子,周天子之下是相对独立的诸侯,诸侯再对治下的大夫和士人进行更细化的分封,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四通八达的统治体系,而周天子则是整个体系的最上层、中心。在分封制中,被封国的地位是世袭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之内享有行政、军事、经济等权力,具有相对独立性,即使是周天子对诸侯国进行不能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诸侯国对王权有确定的义务,如纳贡、镇守边疆、保护王室,诸侯的军队在需要的时候要随天子出征,讨伐不守义务或敢于反抗的诸侯国。形式上看,西周的分封制类似于西方的封建形式,但是否中国这么早就进入了封建社会?我认为,应该是这种分期的方式出了问题,社会形态的更替,马克思更多的是对西方历史发展的总结,也就是说,五种社会形态在西方的历史解释中可以是合理的,但在其他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则要区别对待,因为各个民族因其历史具体情况会呈现不同的特征。  任何朝代在其初期,王权都能具有很大的威望,通过在战争中建立的威信和与大臣将领之间的关系,足以震慑治下的功臣和贵族;另一方面,战争的巨大创伤对于民众来说没有比之更严重的事情了,战争的结束,同时治下民众会有很大的容忍度,几乎是除了战争之外的其他形式都能接受,因而,王朝的初期,政令的上通下达相对阻力较小,社会也呈现出恢复和发展的态势——除非是极端的统治方式。在西周时期,情况也不例外,整个社会基本上都处于稳定的时期,诸侯国也能各尽其职,虽有叛乱,也很快被镇压,社会繁荣稳定。但,一个社会的发展逃脱不了产生、发展、衰落、灭亡的规律,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变化,旧有的社会力量之间产生新的不平衡,新的力量也会产生,旧有的力量之间的制衡被打破,需要建立新的平衡,这一时期,往往也是社会容易产生动乱的时期,同时,旧有的制度在执行方面往往力度不够、阻力较大,以及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局限逐渐显露出来,统治者及其治下的官员之间相互了解程度缺乏,社会腐败逐渐严重,进而使得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在其末期都会产生诸多的问题,众多问题的积累,或通过改革、武力镇压的试图解决问题,都会偶然地产生更多的新情况,加速或减缓社会解体的过程。在西周与东周之间,历史上尽管有着明确的分界标志,但任何的质变都是量变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东周的衰落是分封制体制变化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来自于王权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减弱以及诸侯国的国力强盛。公元前771年,西周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公元前770年,周王朝被迫东迁,定都洛邑,原王室拥有的富有的王畿被犬戎占据,后将之封给秦国。这次东迁,大大折损了周天子的实力,标志着东周历史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