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民国为遵义南乡清潭里,1949年为尚稽镇。1953年析设尚稽镇及茶山、清水、保河、新华4乡。1958年撤镇乡建尚稽公社。1961年析置尚稽镇及尚稽、清水、建设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1镇、3乡合并置尚稽镇。镇境是黔北养蚕发祥地。镇人民政府驻地尚稽,在遵义县城南白镇东南22公里,杨家山东麓。平均海拔880米。明、清皆为乡场,是县东南部蚕茧集散地。有铁锅、农具、机械修理、水泥、除尘器等厂。豆腐皮有名。镇南7公里茶山关渡口,是1935年初红军抢渡乌江的重要渡口。红军长征过程中老一代革命家刘伯承、杨尚昆等从这里的茶山关强渡乌江进入遵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公祠阁楼”巍然耸立于绿水蓝天中间。开阳—南白镇公路经此。尚嵇镇历史悠久、人云荟萃、商贾云集、物产丰富,是清代遵绸的主要产地之一。尚稽镇(又作:尚嵇镇)为遵义县下辖的一个小镇,尚嵇镇位于遵义县东南部,距历史名城遵义50公里,东西北三面与茅栗、新民、苟江、山岔、团溪接壤,南与贵阳市开阳县隔江相望,一水相依。贵州省最大的水上黄金通道-乌江沿镇而过,“遵开”、“三茅”。,辖8村1社区,311个村民组。10154户。39752人。、玉米、油菜、辣椒、,2005年人均纯收入2806元。       近几年在政府的努力下引入了氧化铝的投资,在大坝建立的氧化铝厂,并在那里建立了大坝新村,全镇的布局等也经过重新规划建设中,目前在原尚稽小学的位置上开发修建广场。并且为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已经开工修建南楠公路。 茶山关       位于贵州省遵义县尚嵇镇茶山村乌江北岸,距尚嵇集镇约6公里,关下渡口称茶山渡,是遵义通往开州(今开阳)、贵阳的要津。茶山渡逆江而上约八公里,是桃子台渡口,顺流而下约三公里,是楠木渡渡口。茶山关关口高出江面300余米,渡口两岸高山壁立、悬岩耸峙,此处乌江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因此被历代兵家称为“险渡”。关下红岩洞中石碑上所刻进士李为的一首古诗,更是茶山险极的精彩记述:“乌江无安渡,茶山尤险极。急流一线穿,绝岸千仞植。黔蜀古分疆,遵开今划邑。扼要设雄关,前明时万历。过客始经此,南北疑咫尺。勒马及峰头,目眩失魂魄。下临不测渊,上峙悬崖壁。四顾几无路,径绝石自辟。嗟彼负贩人,到此长叹息。……”因此至今,当地仍有“行尽天下路,难过茶山渡”之说。茶山渡原为私渡,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乡民张藩、董仁等捐改义渡,出现了“慈航时普济,幸哉义渡开”的善举。这是遵义县境目前有记载的最早的义渡之一。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进士李为、举人张书绅等醵款增置产业,永为义渡。这些史实,在“功垂不杇”、“永作渡田”等牌上就有明确的记录。前有大江阻隔、江边峭壁壁立、壁顶中通一线,茶山关真易守难攻之要塞,莫怪历代兵家多曾屯兵于此,作为拱卫遵义的江防。明万历平播之役中,明将谢崇爵就曾在此大败于杨应龙,官兵被“杀溺死者数千人”,因一败茶山渡、再败乌江渡,谢崇爵为此命丧平播统帅李化龙“尚方剑“下。明末平播后,为防水西奢安之乱,朝廷曾沿乌江西起崖门关、东至羊岩关设九隘,茶山隘就是九隘之一。上世纪30年代中期,就在这江防要塞,英勇的红军却令凭险而守的敌军不战而溃,兵不血刃横渡乌江、挺进遵义,演绎了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