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中小企业界定的理论标准与实践标准.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小企业界定的理论标准与实践标准.doc

上传人:xxq93485240 2019/1/13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小企业界定的理论标准与实践标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晓永[摘要]目前,国内对“中小”的含义主要是从规模角度去理解的。从政策实践角度看,中小企业界定标准服务于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因而在实践上也应当存在相应的中小企业界定的具体标准。中小企业界定的理论标准是在一般性上表达中小企业界定应当遵循的准则和框架,并不涉及具体复杂的政策目标、行业特点和企业差别。因此,仅仅研究理论标准是不够的,必须在理论标准的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对政策制定和实施有操作意义的政策标准,即实践标准。实践标准按政策层次的不同又可分为宏观政策标准和部门政策标准。前者是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后者是中小企业分类标准。一、中小企业界定标准研究现状与问题(一)关于中小企业的概念。中小企业的概念关键取决于“中小”的含义。目前,国内对“中小”的含义主要是从规模角度去理解的,例如:“小”是规模的概念,可以通过企业的生产要素和经营结果反映(蒋伏心,1999);所谓中小企业就是指独立经营、形式多样、规模较小,在市场上不具有支配地位的经济单位(包锡妹,2000);企业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在本行业内部不占优势的企业为小企业(余惠芬,2000);所谓中小企业,是指相对于大企业来说经营规模比较小,在本行业中不居于市场主导地位的经济单位(林民书,2000)。笔者认为,随着企业向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知识、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要素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因而企业竞争力及其外化一市场地位和影响与劳力、资本规模的正相关关系已大为减弱,知识和创造力已成为更为重要的竞争力源泉。也就是说,企业的竞争力及其市场地位和影响往往并不完全甚至并不主要取决于其以人员、资产为特征量的规模。例如,日本一家生产检验大规模集成电路图形缺陷设备的公司,只有从业人员32人,年销售额却达到25亿日元,人均产值是一般大企业的3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舒萍,2000)。这家从规模来看最多只能算小企业的公司,其外在影响和市场地位却并不亚于甚至超过一般的大企业,因而从竞争力角度看它又应当是一个大企业。而且从普遍意义上讲,这种现象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已是司空见惯的。因此,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资本规模已不再能够决定和表达其竞争力和市场地位,用规模的大小来界定中小企业自然很难令人信服。其实,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实质差别应当在于竞争力的差距,而非规模。不应以规模大小论企业强弱,更不应将中小企业与人员、资本规模绝对量相对较小的企业直接划等号。(二)关于中小企业界定的标准。目前,国外大部分国家界定中小企业都只采用定量标准,并且仅采用单一定量标准的国家居多。只有美国、英国、德国同时采用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但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标准都是基于企业规模角度而设定的。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基本上秉承了这一思维传统。有的观点认为,中小企业界定应以地位标准为主,规模标准为辅。所谓“地位标准”是指根据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对企业进行分类。这种界定标准的设定主要是基于以下事实:规模大的企业往往容易取得市场支配地位,如果他们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就会形成垄断,对市场运行和经济发展极为不利(袁礼斌,2000)。很明显,这种观点的实质就是以规模论企业。也有的观点认为,中小企业界定要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相结合。定量标准可规定在从业人数、资产总额、年销售收入三项指标中选择两项。定性标准的三项核心指标应当是: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和较小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