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形成过程【摘要】“致良知”之说是阳明先生晚年提出的重要思想,是其心学体系的总结。这一学说根于孟学传统,沿袭了朱子的思想氛围,继续了陆九渊以来的心学传统,并整合《大学》中的“致知”和孟子的“良知”而提出。本文从阳明的自身经历入手,具体探讨阳明对“格物致知”看法的演变和他何以运用“良知”来解释“致知”的原因,以及到最后提出“致良知”之说的逻辑演进过程。【关键词】格物致知;良知;致良知;人生经历黑格尔曾说:“哲学是凝结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这说明哲学思想是每个时代精神之精髓的有力凝结,而每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无疑也是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的过程密不可分的。“致良知”思想是阳明晚年提出的成熟思想,它“本体、工夫一齐收摄”i,是“圣门之正眼法藏”,可以概括阳明的整个哲学体系,同时也是是阳明心学立学的总结和集成。笔者认为,阳明“致良知”思想的提出不仅仅是其钻研前人的理论成果,将“致知”和“良知”结合起来这么简单,而是阳明与朱子“相�牾处”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与阳明坎坷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圣贤道德的亲身实践密不可分的。一、阳明坎坷的人生经历及其严谨的治学精神正如本文开头所说,“致良知”思想的提出并不是简单地从对前人理论的探究和综合中得来,而是“来自其对圣贤道德的具体贯彻与体究践履”。ii阳明曾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这也表明致良知的提出绝不是《孟子》与《大学》的简单结合,而是与他经历了复杂事变所获得的深刻的个人体验密切相关,是他自己的生存智慧的升华,也是心灵经历艰苦磨练发生的证悟. 阳明思想的巨大转折主要发生在其被贬龙场时期,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如下:武宗正德元年丙寅,“逆瑾矫旨逮南京科道官,先生抗疏救之,下诏狱,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贵州龙场的环境极其险恶,“万山丛棘中,蛇尬魅陋,蛊毒瘴病”,还有语言不通的困扰,此外阳明还要时时提防刘瑾的暗害,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身心都处在极度紧张的情形下。一般情况下,人处于绝境当中想法和日常生活中应该是不太一样的,前者会更加深刻和终极。也正是在这种不平常的绝境当中,将生死都置之度外的阳明刹那间顿悟到了“格物致知之旨”,从而有一种绝处逢生之喜。年谱中对这一思想的产生过程有详细记载:“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椁自誓曰:‘吾惟侯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并且这一思想也与他记忆中的五经相对照,他的知识体系也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在这段记载中,不仅表现出阳明被贬龙场时身心都极度不安的情形下那种超脱生死之外的端居澄然,而且也显现出阳明的圣人气象,即自发的道德实践。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还不忘照顾自己身边的人乃至是随从,由此可见阳明在龙场时的极度的身心状态,这为后来悟道就提供了自身条件。更重要的是他将格物致知的理论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了起来,在他的思想中,父慈子孝之类的德性先验地存在于人的心中,而所谓的格物致知就是以这些人们先天具有的良知为起点去体认万事万物。他所说的知主要是道德规范,行是致良知的进一步深化,主要是指道德践履。这是阳明坎坷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哲学家的思想往往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人生经历有着密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