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古诗词中情感的表达诗言志,然而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之处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样,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内蕴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下面我就来谈谈古诗词中几种常见的意象和诗人在这些意象上中所倾注的情感。一、诗词中月与乡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思亲的代名词。望月思乡、因月怀人的佳句很多。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写道:“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通过写月光的挥之不去来渲染思妇对游子的思念。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写道:“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写出了一年一年时光飞逝,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能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李益《从军北征》中写道:“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写出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欧阳修《生查子》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月与灯依旧,而诗人却远在异乡,月与灯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二、诗词中落日与凄苦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出作者骑着瘦马一个人孤单地走在古道上,想起远在天边的故乡,心中感到凄凉。杜牧的“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中含有诗人的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温庭筠《梦江南》中写道:“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写出主人公登楼远眺,盼望心上人归来,但是夕阳西下,守望了一整天也没有盼到心上人,失望、悲伤弥漫开来。李白《送友人》中写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中的“浮云”、“落日”,既是眼前景,又是古诗中有着特定情感内容的比兴意象,意谓游子一去如浮云飘泊无止,故人惜别又似落日依依,诗人巧妙的将眼前的景物“浮云”和“落日”信手拈来,融景入诗,摹状二人分手时别情难遣的情绪,十分形象贴切,这些意象都表达作者强烈的内心感受――悲伤。三、诗词中柳与惜别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就写出与老朋友的离情别义。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曾用到了“柳”这一意象来写出风残月。今宵酒醒,伊人不见,风清月冷,情何以堪?“杨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