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孔子世家.doc

格式:doc   大小:40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孔子世家.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14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孔子世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孔子世家教学目标: 《孔子世家》。 ,疏通课文,通过文章所述事迹了解孔子 性格特点及其高尚人格。 : 1. 积累文言实词与常见虚词的用法,疏通课文。 2. 通过文章所述事迹了解孔子性格特点及其高尚人格。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孔子对司马迁的影响 2. 如何理解文中孔子与弟子关于“吾道非邪?何至于此?”的不同对话。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居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 ,疏通课文。 : 课文是原文的节选,请概括内容并分层。 3. 明确: 课文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 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第二部分: 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 、 《韶》、 : 叙述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的经过情形。第四部分: 叙述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  第五部分: 孔子去世及其影响。第六部分太史公论赞,表达其对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  。野合   祷   圩   息   反    有异之为:①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③由是为司空乎: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 2.   本段内容: 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 预****3-5段,疏通课文。: 。适窃    通鼓益数有间    志    为人   远志    望羊几辟 : 思考: “孔子自周反于鲁”,为何“弟子稍益进焉”? 读了这三节文字,你从孔子身上学到了什么? 3.   小结: 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  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适齐闻《韶》:  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160****其曲”“得其数”“得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