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清明与扫墓-企业管理论文清明与扫墓 渝文文清明节在每年春分后第十五天。所谓“清明”,诗大雅大明:“会朝清明”。传:“不崇朝而天下清明”。疏:“天下乃大清明,无复浊乱之政。”每年四月四、五、六日为清明。淮南子天文:“清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广雅释天:“金神谓之清明。”按法苑珠林大道篇引王子云:“金精为清明”。所谓“扫墓”,祭扫先人之墓也。宋史唐恪传:“以延康殿学士知潭州,请往钱塘扫墓,然后之官,遂改杭州。”清通礼:“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翦草木之器,周王封树,翦除荆草,故称扫墓。”原始人死后是不埋的,孟子滕文公:“盖上世尝不葬其亲者,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沘,睨而不视。是沘也,非为人沘,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纍里而掩之……”。因为不忍其亲死后的遗体被禽兽虫类残食,所以才有掩埋之举,相沿成俗,人死后就行掩埋。最初掩埋的目的,仅使死者不暴露在外面,易经上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礼檀云:“平日墓,封冢日,高日坟……古者墓而不坟。”孔子因为是“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可是在此以前,还是不加封识的多。墓祭在我国三代以前是没有的,自秦朝起才规定在坟墓的旁侧加盖寝殿,到了汉朝明帝时才开始在寝殿祭陵,每年祭陵的时间有两个,一个是正月上灯的祭庙日,一个是八月饮酎的祭庙日;汉灵帝时又指定不少的节令日子上饭。唐朝自贞观年起,太宗就亲自祭其先父的献陵,到了开元二十年四月唐玄宗并正式下制:“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寝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亭,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于茔,南门外祭典,馔讫、泣辞、食余馔……任于他用,不得作乐,仍编八五礼,永为恒式。”寒食扫墓的制度就这样确立下来了。由祭墓进而为扫墓,于慎终追远的意义更深一层,拜扫之始见于六朝。北史薛孝通传:“孝道博学有隽才,萧宝夤征关中,引参骠骑大将军府事。及宝夤将有异志,孝通悟其萌,托以拜扫求孝思。”宋史唐恪传:“恪以延康殿学士知潭州,请往钱塘扫墓,然后入官,遂改杭州。”我们从古书上所记载。可见扫墓是朝野上下都认为是发于情,合于礼义,法令所容许,权势也无法加以限制的。至于扫墓的日期,历代都有变迁,汉代祭陵,每遇令节都要举行,一般人拜扫则不限时地。宋会要:“绍熙二年九月十七日诏,韦珪每遇忌辰,四时令节,归家扫墓,礼毕归任。今后寒食至节,令归拜扫,不得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