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我国储蓄国债的问题和对策.doc

格式:doc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国储蓄国债的问题和对策.doc

上传人:jiqingyong14 2015/9/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国储蓄国债的问题和对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宏微观经济学》教学辅导(6)
第十六章国际贸易理论与对外经济政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加强了商品、资本与劳务的往来,即为开放度。公式:
经济开放度=进口/GDP×100%
影响因素:
经济开放程度;
资源赋予程度;
经济结构特征;
历史文化传统;
政治与经济政策。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引起的货币价值流动的系统记录。由经常项目、资本帐户和平衡帐户组成。

汇率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包括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大类。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固定汇率制度起源于金本位制时代。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浮动汇率制度又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前者指政府不采取任何干预汇率的措施,听任外汇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后者指政府采取一定程度干预汇率的措施,以便使市场汇率朝着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浮动。

第一,绝对优势理论
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就称为具有“绝对优势”。
亚当·斯密提出的。他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同时,论证了自由贸易的重要性。斯密以国内分工为例,进而将其推广到国际分工,说明对外贸易可以输出本国多余产品,输入本国需要的产品,扩大国内市场,促进分工的完善,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民财富的增长。所以对外贸易对双方都有利,而决非仅有利于出超国一方。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及由此所决定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第二,相对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优势理论”(又称为比较利益理论)。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优势的国家,由于该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这一理论被当时大部分经济学家接受,并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所推崇,至今仍被作为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相对优势理论揭示了至今支配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无论一个国家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自然资源是丰裕还是贫瘠,国家是富强还是贫弱,总能找到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只要正确利用这种优势,不是闭关自守,而是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就可以不断增加财富。
(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称H—O模型)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他的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的,其学生俄林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他认为两国资源比例的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决定因素。相对优势是一个中间环节,决定性的因素是形成这些相对优势的原因。如果两国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相同,生产效率相同,即在所有产品生产上具有相同的比较成本,就不会进行贸易。要发生贸易,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两国间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有差别;二是资源密集程度不同,即生产不同产品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
俄林以一般均衡理论为依据,认为同一产品在不同区域价格不同是建立贸易关系的必要条件,而产品价格是由所耗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要素价格则由要素的供求状况决定。假定生产同样产品的要素组合比例,在各区域是相同的,只要生产要素的供给差别不为需求差别所抵消,拥有丰富资源的区域便有较低的成本。成本优势带来的价格差别必然导致贸易关系的建立,区际贸易如此,国际贸易亦然。
“谜”与人力资本
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是赞成赫——俄理论的,他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外贸结构进行检验,试图证实这一理论,从而扩大投入产出法的用途。
列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50年代外贸进行分析,考察了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与其进口产品资本—劳动比。发现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产品资本—劳动比,这于根据H—O模型得出的结论美国出口应为资本密集型、进口应为劳动密集型相反。这一结论引起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
列昂惕夫认为,由于美国的企业管理和行业组织远比其他国家优越,因而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要比外国工人高的多。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并非是一个劳动稀缺的国家,因此它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就可以理解了。
“人力资本论”
认为,无论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在国与国之间,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或人力所具有的劳动技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工人的劳动技能、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通常是通过教育和培训等途径取得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