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的战略思想包括这样一些不同层次的内涵:战略比战术和战役更重要;不打消耗战;重在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作者:胡泳克劳塞维茨明白指出战争像一场赌博。孙子虽未明言,但可以感觉到他似乎是把战争看作一盘棋:“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中国与西方所下的棋是不同的。在围棋中,对弈双方把白子和黑子下在棋格的交叉点上,最大限度地控制地盘,并限制对手的扩张。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游戏,它的基本主题是包围和反包围。谁是功方,谁是守方,通常是分不清的。围棋的胜负只是比较而言,胜者要比负者控制更大的地盘,但不是所有地盘。由于它的复杂性,棋手可能在某一局部遭到战术上的失败,但却能通过从战略上智胜对手而卷土重来。而在西洋象棋中,弈者的目的是捕获对手的头号棋子即棋王,这也要求对地盘加以控制,但此种控制不是通过谋划,而是通过不断消灭对手的棋子而实现的,常常表现为直接的攻击,这样自己的王不会受到威胁,而对手的王则越来越缺乏保护。下棋的差异正反映了中西军事战略的差异。西方战略常常着眼于单一的决定性战役,而东方军事大家如毛泽东的信条是着眼于更加持久的斗争,先是小区域的控制、地理上的分割,然后是连片的发展、合并,最终获取战略上的胜利。毛泽东经常用围棋来解释他的战略:“由于是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好似做眼。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要性”。《论战略:越战的批判性分析》一书中,记录了战后一位美军上校和北越军官在河内的对话。美国人称北越从未能够在战场上打败美军,北越军官表示同意,但补充说,这一点完全无关紧要,越战根本与战场上的胜利不相干。越战的绝妙讽刺在于美国打赢了每场战斗却最终输掉了这场战争。北越人体现了孙子兵法的精髓。孙子兵法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必以全争于天下”。最好的战略是在达成胜利的时候,天下还能保持“完整”,也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所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并非否定“百战百胜”,而是要求用兵者时刻不忘追求最高的谋攻原则和最好的用兵效果,强调不要一味贪求交兵取胜,以避免或减少战争损失。孙子从不主张打胜负未卜的消耗战,因为消耗战战略背后的基本理念是,你的资源要比对手的资源能够支撑更长时间。在实际中,这就意味着你不仅要拥有足以超过对手的资源,而且要具有坚持到对手认输为止的意志。但通常的情况是,对手都顽强地拒绝认输。孙子认为善战者之胜无智名、无勇功,换言之,赢得很自然、很轻松,好像一点都不吃力,他称之为“不”。所谓“不”,也就是有绝对把握,即争取胜利要建立在自己实力强大、不可战胜的基础上,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此即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更为关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