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古代读书诗】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代读书诗】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doc

上传人:drp539601 2019/1/14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代读书诗】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唐]韩愈邺侯家多书(2),插架三万轴(3),一一悬牙签(4),新若手未触(5)。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伟哉群圣文,磊落载其腹。行年五十余(6),出守数已六(7)。京邑有旧庐(8),不容久食宿。台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9)。屡为丞相言,虽恳不见录。送行过浐水(10),东望不转目。今子从之游(11),学问得所欲。入海观龙鱼(12),矫翮逐黄鹄(13)。勉为新诗章,月寄三四幅。【注释】(1)韩愈原注:“李繁,时为随州刺史,宰相泌之子也。”诸葛觉,中唐时僧人,法名澹(淡)然。越州人,善诗,和李益、贾岛、韩愈均有交往。(2)邺侯:邺侯即指唐京兆人李泌(722—789),德宗时封为邺县侯,家富藏书。李泌去世后,他丰富的藏书就留给了他的儿子李繁。(3)插架三万轴:形容书很多。后来以“牙签万轴”、“牙签插架”、“牙签满架”、“万签插架”来形容书多,如李煜《题(金楼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4)牙签:用象牙制成的书签。卷轴装摆在书架上,为便于检寻,又在轴头上悬挂牙签,签上标上书名和卷数,以便于查阅。这里的“一一悬牙签”就是用来区分书的类别的。牙签按经史子集分别用红、绿、青、白颜色区别。(5)新若手未触:书籍很新就像手没有翻过似的。这里指李繁记性好,看过以后就记住了,不需要再翻看,所以像手没有动过的新书一样。(6)行年五十余:清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定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是年韩愈五十六岁。(7)出守数已六:韩愈此前有六次被贬州县。(8)京邑有旧庐:韩愈在长安的住所在靖安里。(9)局缩:局促萎缩。(10)浐水:浐水出京兆蓝田谷,北至灞陵入灞。浐音产。(11)子:指诸葛觉。之:指李繁。(12)入海观龙鱼:(13)矫翮(jiǎohé):展翅。【读诗札记】诸葛觉,中唐时僧人,法名淡然。他是越州人氏,早年隐居山林,善诗,后来云游四方,和李益、贾岛、韩愈均有交往。李益有《天津桥南山中联句》一首,参加者为韦执中、诸葛觉、贾岛,主客共四人,每人作五言一句,合成绝句一首。诗云:野坐兮苔席(李),山行绕菊丛(韦)。云衣惹不破(诸葛),秋色望来空(贾)。贯休有《怀诸葛珏(一作觉)》二首,其一云:“诸葛子作者,诗曾我细看。出山因觅孟,踏雪去寻韩。谬独哭不错,常流饮实难。知音知便了,归去旧江干。”贯休在“出山因觅孟,踏雪去寻韩”后注云:“遇孟郊、韩愈于洛下。”韩愈和诸葛觉相识交往应该始于元和年间,据说,韩愈曾劝他还俗。韩愈写这首诗的目的是让诸葛觉去随州,投奔当时的随州刺史李繁去读书。诸葛觉本是僧人,和韩愈结识后,韩愈认为他虽然有一定基础,但是还需要多读书,因此有此建议。为什么要去随州?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李繁那里书多,李繁是李泌的儿子,李泌藏书丰厚,死后这些书都留给李繁了;二是韩愈和李繁熟悉,元和十三年(818)李繁任处州刺史,曾重修孔庙,元和十五年(820),韩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任刺史,李繁请他写了《处州孔子庙碑》。有了这两条,就可以解释韩愈为什么要送诸葛觉去随州读书了。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李繁那里书多,而李繁本人也是很有才学的读书人。这一部分也是人们关注最多的地方,因为这里强调了李泌家的书很多,“插架万签”因此成为表示藏书丰富的典故。韩愈在这首诗还说到了藏书用牙签来分类的方法。《唐·经籍志》:“甲乙丙丁四部书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