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明妃曲》教案连华山东省潍坊幼教特教师范《明妃曲》新授课备课人:连华一课时:45分钟教材及课程内容:《明妃曲》是中国文学第三册第一单元北宋诗歌中的一篇,作者王安石,作为主宰北宋诗坛的代表,他的诗歌被尊称为“荆公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诵读经典宋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宋诗所呈现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总体风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大专班三年级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了一些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能将已经学过的知识、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当中,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目标:(1)由题目引导学生掌握古人避讳的知识。(2)能把握诗中巧妙运用的叙述、议论、抒情的写作方法。(3)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及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提炼信息、培养概括能力。、说、读、写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发挥学生的积极型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四、教学重点与难点::能鉴赏意象、体验情感,把握全诗主题。:分析王昭君的形象。教学方法: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堂课的教法和学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诵读感悟法和情景教学法,这两种方法具体体现在讲授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中。合作探究教学法,具体体现在小组活动这一教学环节。六、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内容、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时2分钟)首先是讲述传说中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故事,引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通过图片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学习知识。)(二)讲授新课:(用时22分钟)(本环节运用诵读感悟法和情景教学法,通过配乐朗诵和演示图片,使学生们能融入其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4分钟)(1)作者简介: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曾上万言书于仁宗,积极要求改革。神宗时,先后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力推行新法。由于受到司马光诸人的反对,几经反复,罢相退居江宁,自号半山老人。元丰三年(1080)被封为荆国公,卒谥文,世称王荆公。著有《临川先生文集》。(2)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当时王安石39岁为提点江西刑狱。此前曾写有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余言,指出“万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这些建议未被当政采纳,所以作者表面上是同情明妃的失意,实际上也是借此抒写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首诗构思脱尽窠臼,议论精辟大胆,集中体现了宋诗在唐诗之外求新求变的精神。诗成后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皆有和作。,老师示范朗诵,学生仔细揣摩,把握语速、语调及感情基调。然后学生集体朗读。(4分钟):(3分钟)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姊归(今湖北)人。晋朝为避司马昭之讳,而改昭君为明君,后人称明妃。汉元帝时入选后宫,数岁不得见帝王之面。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求和亲,自请嫁于匈奴。元帝目睹昭君容貌后大悔,但又不能留之,所以只好放行。昭君嫁入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汉匈奴称其君主的正妻)。让学生思考为何称明妃而不是昭妃呢?同时老师指出古人避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