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今天下午打电话来得(的)是哪里的报社,请妈妈对该报社有关工作人员说起一下,因为你们也是媒体新闻工作者,我想拜托你们把我用眼睛眨出来拼写的这封信亲手交给《真情实录》的工作人员。”这样一封不足100字的短信,常人写起来也许花不了五分钟,但亭林镇瘫痪在床的蒋奋君和他的母亲薛亚华却整整用了一个下午。《真情实录》是上海电视台一档30分钟的情感类专题节目,每周六晚上播出,这是蒋奋君最喜爱的一档节目,因为节目中讲述的故事每每让他感同身受。对31岁的蒋奋君来说,外面的世界早在13年前就已经消失,而现在,丝毫不能动弹的他只能通过电视机了解窗外发生的一切,也只能用自己细微的形体语言让字典“说话”,来实现与母亲薛亚华的交流。飞来横祸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现在,我们只能从陈旧的相册中找到蒋奋君当年神采飞扬的样子,在1993年3月9日之前,这个身高一米七八的小伙子是亭林中学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在3月9日这天,灾难却降临到了这个活泼好动的孩子身上,蒋奋君在与同学踢足球时,不幸被足球击中头部,一下子昏倒在地。出事后,蒋奋君被紧急送往上海华山医院治疗。经过21天的全力抢救,医生给出了令人绝望的诊断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遗症,运动性失语、肢体瘫痪,无自理能力,但神志却完全清楚。刹那间,一家人仿佛从天堂堕入了地狱,儿子是他们唯一的希望,而如今,希望变得如此渺茫。随后,丝毫不甘心的薛亚华和丈夫将孩子转送到了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作继续治疗。整整两年时间,蒋奋君的病情没有任何好转,而蒋家已经为此花掉了9万多元医疗费。为了给儿子治病,薛亚华已是负债累累。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1994年6月17日,对蒋家来说又是一个悲伤的日子。这一天,蒋奋君的父亲因为承受不了沉重的负担而选择了撒手人寰,家中唯一的顶梁柱倒了。因为需要照顾儿子的生活,薛亚华早在1993年就辞去了在服装厂的工作,丈夫的这一去,意味着蒋家没有了任何收入来源,也意味着家中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由薛亚华一个人来承担。一名朴实的农家妇女,在那个时候,心中的悲伤难以形容。大爱无声令人动容的母子深情1995年春节,在家家户户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时候,薛亚华却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那天晚上,窗外鞭炮四起,而薛亚华家却很安静。望着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儿子和刚刚离去的丈夫的遗像,一向坚强的薛亚华颤抖着拿起了农药,她想跟儿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然而,儿子恳求的眼神最终还是挽救了她。“儿子希望我能活下去,而我对儿子有朝一日恢复健康还怀有一丝的念想。”那天晚上,放弃寻死念头的薛亚华情不自禁地抱着儿子蒋奋君放声大哭,这一夜,让薛亚华至今都难以忘怀。到了1996年春暖花开的时节,薛亚华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政府给予的800元残疾人补助款,这给愁眉不展的薛亚华带来了一丝宽慰,同时也给她带去了生活的信心。去年,因为房子遇到拆迁,薛亚华母子从村里搬到了亭林镇上生活,为了方便照顾,薛亚华将家安到了娘家附近。而现在,薛亚华一家每年的生活来源有6000多元,这其中包括政府每年补贴给的3170元残疾人补助款、过春节时补贴的1600元以及丈夫生前单位每个月162元的抚恤金。“政府很关心我们,否则我真的走投无路。”薛亚华说。但即便是这样,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还是只能勉强维持。“每个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钱就要500元左右”,薛亚华告诉记者,13年来,全身瘫痪的蒋奋君既不能说话也不能进食米饭,为了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