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赵泥古篆刻.docx

格式:docx   大小:33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赵泥古篆刻.docx

上传人:花花世界 2019/1/15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赵泥古篆刻.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赵古泥与朱复戡篆刻比较赵古泥与朱复戡是二十世纪杰出的印人,他们从吴昌硕强烈而个性鲜明的印风中脱窠而出,、风格特征、篆刻技法、印外功夫、印学活动等方面的评述和比较,试图为当代篆刻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吴昌硕是二十世纪杰出的艺术大师,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吸取前人之长,融汇古今之变,破旧立新,成为近代艺术史上开一代新风的典范。特别是他的篆刻,于古玺、秦汉、封泥、石鼓、瓦甓、镜泉、碑碣无不精研其旨,融会其神,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篆刻艺术第一人。葛昌楹在《缶庐印集三集·序》中称:“故其所诣,直可铄赵掩吴,迈丁超黄,睥睨文何,匹纚吾赵,由是躋两汉歧姬赢,俾垂绝之学得以复续,又不仅为当代一人已也。”作为一代大师,吴昌硕以其艺术魅力和人格感召力,深深影响了整个近现代印坛,门下弟子众多,私淑仰慕者更是比比皆是。他在教授后学时,有着极为客观和正确的教育思想,虽然没象齐白石那样明确提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观点,但却也不赞成学生死学自己面目,他在为朱复戡审阅《静龛印集》时,即说:“你可以把仿我的多剔去几方,以后应多刻周秦古玺、石鼓铜诏、铁权瓦量以打好基础。你有这样的根基,更应取法乎上。”(1)在指导徐穆如写篆书时说:“你学我,到头来还是我,吴昌硕的面目,青年人要立志青出于蓝,就必须学古人,博采众长,逐步形成自己的面目。”⑵当王福庵拿着自己临的石鼓文及玉箸小篆向他请教时,他说:“何不专攻小篆,以辟蹊径。”⑶然而,在吴昌硕强大的艺术的感染力笼罩下,想摆脱他而自成面目又谈何容易。故缶翁门下第子虽多,能脱出师门自辟蹊径者不过陈衡恪、赵古泥等二三人,而虽未正式列入门墙,但自小受缶翁亲炙的朱复戡则也是经过极大势力才摆脱其束缚形成自家风范,成为继缶翁之绝艺,入古不泥,化古为新的一代杰出艺术家。阵衡恪因其早逝,虽未能完成其变法,但对后世印人已产生很大的启发。而赵古泥与朱复戡两人,则因同源缶翁,各自成宗,对近现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在艺术经历、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等各方面既有较多共性又有明确的不同,所以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当会为二十世纪篆刻艺术发展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一、印学经历比较赵古泥于清同治十二年(1874年)生于江苏常熟西乡慈乌村。名石,又名古愚,字石农,号古泥,以号行,别署泥道人等。赵古泥母亲早逝,家境贫寒,仅读过三年私塾即到邻近金村的一家小药铺当学徒,三年无成,忧愤而往姑苏寒山寺谋求出家,被拒绝后不得已又回家在父亲开的药铺里作工。常熟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研****金石书画之风颇盛,赵古泥工余接触到了一些学者名流,耳濡目染,对金石书画产生了兴趣,继而刻苦自学。是时,吴昌硕的弟子李虞章(名钟)居常熟,见到赵古泥的印章后大为惊奇,以为其天分既高,又能勤奋好学,是可造之材,遂时时加以指点,并赠以刀、石和一部《六书统》。在李虞章的指点下,赵古泥得入篆刻之门径,所作渐为可观。赵古泥二十岁那样,吴昌硕游虞山,李虞章携其前往拜谒,缶翁观其所作,尤为激赏,乃纳入门下。并令其离开药铺到沈石友家帮忙整理金石文字,称:“当让此子出一头也。”沈石友为著名诗人、常熟名流,赵古泥客其家十余年,从其读书,研****诗书,并遍览其所藏金石书画、玉石磁器、钟铭古玩,为其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沈家十年中,赵古泥经常前往上海,并在吴昌硕家中小住,请益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