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论断心得体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这是我党对五十五年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对当前及今后党执政形势的冷静判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任何一种政治力量,要在历史进程中占据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作用,都必须遵循历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上世纪上半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试图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面貌,为何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在短短二十几年时间里迅速崛起并夺取国家政权?关键在于她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赢到了民心。党的创建者是一批中国人民的优秀代表,他们来自于人民,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所以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目标,代表着广大受压迫的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正由于她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一致,中国人民才在实践和比较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衷心地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倾其所有支持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才取得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依靠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战胜了天灾人祸,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改革开放新时期,又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党才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不可能夺取国家政权,更不可能取得今天的骄人业绩。人民群众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充分认识到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不可否认,与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相比,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逐步呈现出松散弱化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的思潮相互碰撞,党执政所面对的环境日益复杂。与此同时,党执政的有利地位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使一些党员干部产生麻痹的思想,忽略了党“为谁执政”和“执政依靠谁”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拜金主义、政绩主义逐步抬头。某些地方党委在做重大决策时,仅从政绩出发,为“面子”着想,着眼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弃人民利益于不顾,才会有“谁要影响嘉禾一阵子,就要影响他一辈子”的口号;某些党员干部对群众呼声听而不闻,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对百姓吆三喝四、官气十足,才会有孙志刚事件的发生;某些领导干部追名逐利,劳民伤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甚至为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甚至个人利益,不惜伤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些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已不是“鱼水关系”,而变成“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邓小平曾这样解释党群关系:“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党执政应该是为了全中国人民这一既得利益集团谋福利,而不应该只将党甚至党内少数人作为既得利益集团。从1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还是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包括20世纪80年代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