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梨锈病又名赤星病.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梨锈病又名赤星病.doc

上传人:镜花水月 2019/1/16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梨锈病又名赤星病.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梨锈病又名赤星病,是梨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梨园附近有栽植桧柏的地区均有发生。梨锈病菌不为害苹果和山楂树。梨锈病菌为转主寄生菌,其转主寄主有桧柏、龙柏、刺柏等。梨锈病使梨树叶片干枯,果实呈畸形,易早落,影响梨果产量和质量 ,今后随着街道及庭院化的发展,桧柏类树木栽植数量的增多,梨锈病有日益加重为害的趋势。     1、症状: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幼果和新梢。叶片受害,开始在叶片下面发生鲜明的橙黄色圆形斑点,数目不一,以后当病斑扩展到4-8毫米直径时,病部中央密生橙黄色针头大小的小粒点,即病菌的性孢子器。天气潮湿时,溢出浅黄色粘液,此粘液由无数的性孢子组成,粘液干后小粒点变成黑色。病斑组织变厚,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在隆起的部位上长出灰黄色的毛状物,长约4-5毫米,此为病菌孢子器。一个病斑长出毛状物10至数十条。锈子器成熟时,先端破裂,散出黄褐色粉末,即病菌的锈孢子。后期病部变黑,叶片枯焦,易引起早期落叶。幼果受害,在果面产生橙黄色病斑,上生小黑点和毛状物。病部生长停滞,梨果变成畸形容易早落。新梢、果梗和叶柄 被害时,与果实被害症状大体相同,病斑上也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子器,后期病部龟裂。叶柄、果柄受害易引起落叶、落果。新梢被害后,病部以上部分常枯死,易被风折断。转主寄主桧柏染病后,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淡黄色斑点,稍隆起,翌年3月,病菌突破表皮生出褐色角状物,即病菌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高5毫米、横径2毫米左右。雨后吸水膨胀,成为黄色舌状胶质块。     2、发生规律:梨锈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3月开始显露冬孢子角,气温14-15℃时,冬孢子成熟约需10-20天。冬孢子萌发时期在3月下旬-5月上旬,主要是4月下旬-4月中旬。降雨后冬孢子才能萌发,产生担子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梨树发芽展叶至幼果期,均为感病期。当担子孢子飞散,落在嫩叶、新梢和幼果上时,孢子萌发后直接从表皮侵入,也可从气孔侵入。侵入10天左右手形成病菌斑。一般展叶1-9天叶龄的梨叶感受病最重,展叶13-21天侵染较轻,展叶25天后,潜育期约6-15天,接着在病斑上长出性孢子器,在性孢子器内产生性孢子,并由性孢子器孔口随粘液溢出,靠昆虫、雨水传带到其他性孢子器上,经受精后约25天,在叶背面形成锈子器。在锈子器中产生锈孢子,于5月末到7月上旬传播到桧柏上,侵入皮层组织,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     梨锈病菌无夏孢子阶段,不发生重复侵染,一年中仅有短时间的由担孢子孙侵染梨树。病害发生轻重,与梨园周围有无桧柏的栽植,数量级多少及距离远近有关,-5公里范围内有无桧柏关系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