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天津卫的海棠情结
多年以前,天津人曾经很有兴致地把月季花选为市花,还选出了高雅靓丽的月季花小姐。记得那年,老朽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那次欢乐活动,乘着单位的大花车,敲锣打鼓地围着中环线游行一圈。市民们挤在路边争相观看,那情景比现在喝啤酒、看足球赛可热闹多了。热闹归热闹,不过,老汉敢打赌,看热闹的人中,没有多少能真正说清月季花是怎么回事的,也许连“园中三杰”――月季、玫瑰、蔷薇都分它不清。每至西方的情人节,小伙子们可以咬着牙掏钱为姑娘送上99朵玫瑰花。他们那只是舶来浪漫,不见得能说出点儿子丑寅卯来,倒是天津卫的老太太们,没有什么人教,也没有行政命令,每到逢年过节时,她们都要蒸大白馒头,而且用大料瓣蘸着食色在每个馒头上印一朵盛开的红花。那是老天津卫的文化传承,那是天津卫人沉淀在心底的“市花”――海棠花情致。
欣赏花木,热爱大自然是一种文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品位和素养。也许会有人问,在古代天津卫,天津人有那么高的文化素养吗?这还要从天津城市形成的历史谈起。
古代天津城市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盐商是巨大的支柱之一。由于天津城市的功能原因(天津卫,卫只是一个小的军事警备区),居民主体“官不读书,皆武流”,“日以戈矛弓矢为事”(见明《毛公去思碑》),可以说谈不上什么有文化。而盐商为改善自身地位所进行的文化活动,在客观上起了促进天津文化发展繁荣的作用。
天津的城市初期发展是和制盐业分不开的。早在城市形成之前,沿海滩涂的制盐作坊就开始聚集居民,逐渐形成城市。明清两代制盐、贩盐为朝廷创造了巨额税金,而盐商们也聚敛了巨额的钱财,形成了盐商效应。
文明与文化密切相关,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着重指人类创造物的自身,它是客观的、技术的,活动的主体是人,面对的客体是物;而文化则由文明产生却游离于文明,文明必须在文化的氛围中继续。
天津的几位大盐商,原籍多在江南,先向朝廷纳贡,取得贩盐特权,然后迁居天津日进斗金。天津的盐商发了财,没有移居国外,没有买官,没有横行乡里。他们兴建庄园,信仰儒学,有了财势却附庸风雅,广结名士,不但教育后辈读书做人,也为天津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雍正元年(1723年),盐商查日乾、查为仁父子在天津城西的南运河畔建起了一座私家园林,名叫水西庄。查氏父子虽为商海巨富,但是“贾而好儒”,既具文采,又仗义好客,平生结交南北文人学士、释道之家,数以百余人计,主宾相聚诗词酬唱,切磋学艺,形成天津历史文化学术的高峰。而最鼎盛时期,当为雍正初年至乾隆十四年(1749年)至查为仁逝世,凡二十余年结交了不少宾客朋友。其中一些是失意的官僚,二是不得志的文人,三是遁入空门的释道之家。这些人聚合在一起,使水西庄成为了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缩影,也很好地营造了天津的文化学术气氛。康熙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陈元龙说,
“君(查日乾)身在湖海,无可凭藉,而高情旷达,使闻风者罔不爱慕,且有园亭池馆之胜,良辰美景,诗酒留连,歌咏太平,传为韵事。较之三子(当时之名家郑当时、陈遵、孔北海),又孰多而孰少耶?”
我国明清私家园林多以建筑为主体,以植物来衬托。而水西庄却与之不同,它的园林景观以种植植物为主。《次日游水西庄作二十二韵》中写道:“篱落周遭百亩强,三分亭台七分麓。”还有诗云:“碧围三径柳,红间一篱花”,“蝉聚声如雨,林深翠似山”。这些都表现了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