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武安平调落子.docx

格式:docx   大小:2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武安平调落子.docx

上传人:小枷 2019/1/17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武安平调落子.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章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平调、武安落子系本县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据初步考证,平调约产生于明末清初,落子约产生于明嘉靖年间。两剧经长期演变而日臻成熟,武安人至为喜爱,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常可听到吟唱之声。第一节武安平调一、起源平调起源无文字记载。据1954年调查,有两种传说。一说明代时武安有两个落魄文人(兄弟俩),分别创立了武安平调和开州平调(开州即河南濮阳,开州平调亦称大梆子,流行于豫北、冀南一带)。二说明末时,武安和村白某,西湖村曹某,在河南演唱怀调颇有名气,后回乡创办曹白两科班。他们在怀调的基础上,吸收武安方言和民间歌曲,逐步形成了武安平调。第二种传说依据充分,如曹、白办科班分门教学,师徒按班次排辈,解放后尚在一些老艺人中流传。另外,艺人中还有“平、越、怀”不分家的说法,即平调、越调、怀调艺人在一起唱戏,吃喝不分家。从剧种本身看,平调与怀调不仅剧目、表演基本相同,且唱腔、曲牌亦有许多相同之处,黑脸唱腔几乎完全一样。另外,武安过去属河南省,平调的主要伴奏乐器二弦和假嗓唱法与河南梆子类似。平调形成约在150年前,即清代各种花部小戏盛行之时。据名艺人韩蕴金(艺名金马驹)回忆,他7岁学戏,拜师老富荣(1844年生),老富荣之前还有前辈,如名艺人“满堂红”等。平调以办科班方式培养演员。民国初到1937年“七·七”事变,武安、磁县一带有5个科班。科班一般为有钱人所办,自任班主,学徒称其“奶师”,艺人当老师,学徒称其“科师”。学徒大都是贫苦农民子弟,5年出科,期间唱戏收入全归班主,出科后还要义务为班主唱一年谢师戏。“七·七”事变后,伪县长李聘三所办科班既学平调又学京剧,京剧的武功、身段和锣鼓被吸收进来。平调流行冀南的邯郸、邢台,豫北的安阳、新乡,晋东南长治等地区。二、表演艺术平调角色行当齐全,有所谓四梁八柱或称四生四旦四花脸十二行之说。四生即红生(通称红脸)、小生、老生、配生(不抹红脸和靠架生);四旦即青衣、小旦、彩旦、老旦;四花脸即大脸(通称黑脸)、二脸(通称二黑脸)、三花脸、杂花脸。十二行中以红生、小生、旦(青衣、小旦)、大脸为主角的戏最多,故称四梁。四梁中红生居第一,其戏最多,如杨继业、赵匡胤、李渊、王莽等。小生中文质彬彬的扇子生很少,一般少爷公子由三花脸扮演,而武小生居多,如罗成、杨六郎、李彦荣等。平调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犷、豪放,带有慓悍的民间武术气概。艺人多为本县人,故以武安话为基础韵白,有的戏,有的人物甚至完全用武安方言,乡土气息浓厚,风格淳正朴实。三、传统剧目平调俗称大戏,有传统剧目200多个,以历史故事戏为主,也有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戏,而民间生活小戏较少,影响较大的剧目有:《两狼山》、《天仙配》、《天河配》、《盘坡》、《三进帐》、《三上轿》、《桃花庵》、《朱彦荣吊孝》、《反南京》、《铡美》、《铡子》、《铡赵王》、《司马懿观山》、《敬德背鞭》、《反西唐》、《扫洪州》、《奇男传》、《反潼关》、《反长安》、《反冀州》、《三劝》、《审马荣》、《反徐州》、《访姬昌》、《姚刚征南》等。第二节武安落子一、起源武安落子源于民间曲调,经历代艺人口传、加工、改革,逐步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艺术。明代胡赛所著《武安史话》有“武俗善歌,班头开明”的记载,武安明代即有戏楼,落子戏当为演出剧种之一。最初称其为“硬歌”,即无乐器,坐着硬唱,后逐渐发展为一人脚踏小鼓,手持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