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题:摇篮曲主备人:冯珊课程标准本节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造条件,给学生充分参与、体验的机会。教材分析本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第14册第四单元。勃拉姆斯的这首《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这首歌曲为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同学好动,好奇心强,表现欲也强,所以,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学生喜欢被别人夸奖和表扬,老师应该抓住这一点多给学生机会从而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感悟歌曲蕴含的情感,,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过程方法: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参与、体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摇篮曲》感悟其中蕴含的母亲对孩子的爱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同学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受母爱的伟大。教学重点用“轻柔”的声音熟练演唱《摇篮曲》。教学难点掌握附点音符,装饰音的演唱,以及四三拍强弱变化的节拍韵律。课时一课时教具教师:多媒体,教材学生: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PPT为依据)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点(导)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导入新课师:在正式上课之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些照片。提问:1大家能不能看出这些照片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都是些什么照片呢?答案:大家一眼便能看出这些都是母子照,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妈妈的眼睛里充满了慈祥,温柔和关爱。相信在坐的同学们都和自己的妈妈拍过合影。人们常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亲默默地为孩子奉献着。那么在今天的这节课的时间里,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母亲抚慰孩子的歌曲《摇篮曲》。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PPT为依据)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点(感)《摇篮曲》创作背景及作者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全名译为约翰奈斯·勃拉姆斯。-),德国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7岁随父亲学钢琴,13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与此同时,为了多得报酬,他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代表作品《a小调小提琴和大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逝世于维也纳,享年六十四岁。(一)播放《摇篮曲》提问:这首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为了表达出感情,应该用怎样的力度和音色来演唱呢?师:这首歌曲表现的情绪非常温馨、静谧,表现了妈妈对宝宝的无限柔情,引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柔和、甜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