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直肠肛管测压.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直肠肛管测压.doc

上传人:wzt520728 2019/1/18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直肠肛管测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直肠肛管测压的历史与进展           直肠肛管测压检测技术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在1877年Gowers通过实验发现直肠扩张后能引起肛管松弛的反射现象,并在人体上证实了这一反射的存在,这被认为是直肠肛管测压技术的最早应用,之后,Denny-Brown等进一步阐明此反射涉及肛管内括约肌,它在截瘫病人亦存在,1948年Gaoton通过对人肛管内不同部位的压力测定,分析了肛门内括约肌与肛门外括约肌的压力变化,指出了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压力变化与直肠内压力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是连续性的反射性活动。1967年Schnaufer和Lawson先后应用直肠肛管测压检查,发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消失,确认在本病诊断中有较高的特异性,并以此作为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疾病的一项重要的检测指标,使该项检测技术在小儿外科领域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自上世纪80年初,国内学者引进并介绍了国外直肠肛管测压技术及其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并先后报道了参照国外测压仪器装置自制测压仪器进行直肠肛管内压力测试的基础实验研究和在各科临床上尤其是小儿外科的临床应用。     刘贵麟等(1980年)研制了直肠肛管测压装置并应用于对先天性巨结肠病的诊断。     佘亚雄等(1983年)用自制测压仪检测了新生儿和未成熟儿的直肠肛门反射,用于评价新生儿内括约肌功能及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病。    王夫等(1983年)研制气囊式直肠肛管测压仪测试直肠、肛管静息压。    李实忠等(1991年)运用直肠肛管测压等肛肠动力学方法对直肠、盆底、内、外括约肌功能共15项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提供了一组68例正常参考值并对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随着压力传感器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直肠肛管测压的技术和检测指标不断提高,使直肠肛管测压检查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也逐年提高。目前在小儿外科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将该项技术作为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疾病的一项重要的检测指标,及对肛门失禁的治疗应用。 测压仪的仪器装置与工作原理    直肠肛管测压检测装置包括最基本的两部分:压力感受器系统和记录系统。早期是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只能粗略地了解直肠肛管的压力变化,近几年来随着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已发展为高分辨率、多通道的肛肠动力检测仪。压力感受器系统就是用探头感受直肠肛管内的压力,通过导管将所感受到的压力及变化信号经压力换能器转变为电信号,然后再传输给计算机和记录装置,显示或打印出直肠肛管压力图形。一、测压系统的分类   根据测压导管与压力换能器之间的位置不同,基本分为三类:(封闭式)又分为双囊法或三囊法    顶端气囊为直肠充气气囊,用于引起直肠肛管的抑制反射,下端的气囊为肛管气囊(或肛门内、外括约肌气囊),用来测定肛管(内、外括约肌)的压力,通过肛管、直肠收缩压迫气囊产生压力变化,并可以记录压力曲线,了解直肠肛管的压力变化模式,该方法所需设备及操作简单,无痛苦,压力参数容易获得。优点是内压测定范围广,可测出肛管舒张压,缺点是测量的肛管压力实际上是一段而非一点的压力,而且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传出的压力波有减弱,反应频率也较差,故精确度、敏感性较差,易受人为影响,差异较大。(又称开放灌流式,或开管法)该法是将测压探头做成多个感受孔和多腔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