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化遗产】同州梆子[日期:2009-12-09]来源: 作者:[字体:大中小]   同州梆子,又名“东路秦腔”、“同州腔”,也称老秦腔。因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多奉为梆子腔鼻祖。以同州(今大荔),朝邑为中心,盛行于关中东府10余县,流行于北至绥德,东到潼关,南抵洛南,西行渭南。并流传到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北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浙等地。明代末叶,已有班社和演出活动。据同州梆子老艺人王谋儿等口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大荔和蒲城之间的孝同练兵时,就以同州梆子为军戏。大荔曾流传:“坡南出了个驴子欢(即吕志谦,同州梆子名艺人),一声就能吼破天。不唱戏,没盘缠,跟上李瞎子(李自成)过潼关。唱红了南京和燕山…….”的民谚。清嘉庆至光绪年间,为同州梆子发展鼎盛期,涌现出许多班社、著名艺人层出不穷。     1912年后,由于西安改良秦腔崛起,使同州梆子地域日趋缩小,加之战乱与饥荒所迫,至20世纪20年代,关中各地班社相继解体,呈现出艺人星散衰落的局面,即使技艺出众的一些艺人。如“二麻子”赵步瀛,“咬牙旦”赵杰民,“迷三县”朱林逢,“猛开花”王德元及拜家红等,也只得转入西安易俗社、榛苓社、三意社当教练或参与演出。30年代后,这一剧种即濒于绝响。    同州梆子剧目丰富,据统计有1000余本,但大部分已经失传。先发掘、整理和演出本仅有200余本,多为历史题材戏,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脸、武生戏见长,文武兼备,且袍带戏和靠甲戏为多。如《石佛口》、《铁冠图》、《蛟龙驹》等。《破宁国》为净行的专行剧目,所谓“四红加一黑,必定是《破宁国》”,就是群众对这出戏特点的概括。    同州梆子唱腔系板式变化体,有欢音和苦音之分,主用本嗓歌唱。有[塌板]、[滚板]、[代板]、[摇板]、[尖板]等基本板式,彩腔较多,善用“安”字拖腔。伴奏乐器以二股弦为主,辅以三弦、胡琴、琵琶、琥珀等。唱腔过门短促,更显“繁音激楚”之美。脚色行当齐全,特重花脸、须生、正旦、武生等四梁柱为主体的组班体制。分行比较严格,旦行的老旦、正旦、花旦,生行的须生、老生、红生,净行的大净、二净、三花脸,小生行的文生、武生,丑行的文丑、武丑,都有严格的区分。同州梆子以武戏擅长,据四路秦腔之首,演出讲究五段式:(一)天官帽头--吹秦[三眼腔]之类的成套曲牌;(二)锣鼓吵台--吹号、放炮、演奏各套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