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泉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66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泉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

上传人:1373566119 2019/1/18 文件大小: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泉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泉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5~2010年)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措施,是促进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加快制定和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地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快培育优势产区,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对提高全市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全国、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总体规划,结合泉州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农业比较优势分析泉州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改革开放25年来,国民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一)农业资源优势我市枕山面海,整个地形呈“E”型并向东南方向开口,有利于东南季风过境,对发展农、林、渔业极为有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太阳辐射量高,无霜期长;海域辽阔,海岸线长421公里,浅海滩涂118万亩,10~,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运输、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滩涂养殖、水产加工潜力巨大,具有发展“蓝色产业”的优越条件;属低山丘陵地貌,,山地丘陵1021万亩,%,有大量的中低产茶园、果园可开发,具备发展“绿色产业”的条件;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气候区,生物资源比较丰富,有动植物、微生物近万种,农业名、特、优、新资源众多,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有利于我市参与国内、国际农业分工,发展质量优、规模大、品牌强、效益高的优势农产品。(二)市场区位优势我市是沿海经济开放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是全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25年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资源、资金合理有序流动。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拥有各种综合性和专业农副产品集贸市场300多个,年交易额近100亿元;农产品购销公司300多个。数十万供销大军和遍布国内外的销售网点把我市与全国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逐步与世界大流通融为一体。区域内交通发达,通过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与国内外实现客货快捷、方便到达,对主要出口目的地港澳台、东南亚和东亚物流通畅,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商品率、外向度提供了现实条件。(三)产业规模优势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扎实推进,并向“两高一优”农业和特色农业方向发展,形成了一批以集约经营、出口创汇为目标,具有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特点的开发性、效益型生产基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步伐加快,“订单农业”、“合同农业”、“股份合作制农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进一步扩展,逐步成为我市农业经营的主导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9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50多万户,通过组织“252”特色农业产业基地、“4121”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1168”蓝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区域特色产业带的形成,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供了产业基础。(四)经济发展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具有侨乡特色的建设路子,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农业、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195元。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经济作物、畜牧和水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农业对外开放呈现良好态势,至2003年,全市共批准农业外商投资企业193家,,其中合同利用外资(按新口径);我市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按出口货源口径,下同)。较为发达的经济为发展农业、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供了物质条件。(五)环境条件优势一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二是农业生态和防灾减灾体系得到改善,%,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农业科技工作网络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体系,南安等4个县(市)列入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市),农村科技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四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已形成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