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文档名称:

草莓病害大全 高清.doc

格式:doc   大小:1,899KB   页数:5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草莓病害大全 高清.doc

上传人:drp539608 2019/1/18 文件大小:1.8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草莓病害大全 高清.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详细资料为害症状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发病初期心叶变黄绿或黄色,有的卷缩或产生畸形叶,引起病株叶片失去光泽,植株生长衰弱,在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畸形或小叶化,且多发生在一侧。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后叶片枯黄至全株枯死。剖开根冠,可见叶柄、果梗维管束变成褐色至黑褐色。根部变褐后纵剖镜检可见很长的菌丝。侵染循环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未腐熟的带菌肥料及种子上越冬。病土和病肥中存活的病原菌,成为第2年主要初侵染源。病原菌在病株分苗时进行传播蔓延。病原菌从根部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生长发育,通过堵塞维管束和分泌***,破坏植株正常输导机能而引起萎蔫。发生因素发病温限18~32℃,最适温度30~32℃。连作,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温低,耕作粗放,土壤过酸,施肥不足,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肥料,均能引起植株根系发育不良,都会使病害加重。土温15℃以下不发病,高于22℃病情加重。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从无病田分苗,栽植无病苗;栽培草莓田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能与水稻等水生作物轮作,效果更好;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烧毁或深埋,病穴施用生石灰消毒。(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常用药剂有20%五***硝基苯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14%络氨铜200-300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淋茎基部。每隔15天左右防治1次,共防5~6次。草莓根腐病!!!图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详细资料为害症状主要危害根部,常见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多在春夏两季发生,雨后叶尖突然萎凋,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迅速枯死。慢性型定植后至冬初均可发生,从下部叶开始,叶缘变成红褐色,逐渐向上凋萎,以至枯死。根的中心柱呈红色。定植后在新生的不定根上症状最明显,发病初期不定根的中间部位表皮坏死,形成1~5毫米长红褐色至黑褐色梭形长斑,病部不凹陷,病健交界明显,严重时病根木质部及髓坏死褐变,整条根干枯,地上部叶片变黄或萎蔫,最后全株枯死。侵染循环草莓疫霉以卵孢子在地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夏。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条件适应时即萌发形成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侵入植物的根系或幼根。发生因素在田间也可通过病株土壤、水、种苗和农具带菌传播。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囊,借灌溉水或雨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本病为低温域病害,地温高于25℃则不发病或发病轻。一般春、秋多雨年份,低洼排水不良或大水漫灌地块,草莓发病重。10月中、下旬扣棚后,棚室在闷湿情况下极易发病,重茬连作地,植株长势衰弱,草莓发病重。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择早熟避病或抗(耐)病品种,如宝交早生、丰香、因都卡、新明星等。草莓田一般要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在草莓采收后,将地里的草莓植株全部挖除,施入大量有机肥,深翻土壤,灌足水,在光照最充分,气温较高的夏季7~8月份,地面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15天以上,利用太阳能使地温上升到50~60℃,可消毒土壤。同时也可促使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肥力。草莓施肥的原则是适氮、重磷重钾,施肥应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施足基肥,以保证满足草莓整个生长期的要求;灌水要及时适当,掌握“头水晚,二水赶”的原则。开花后至果实成熟期间,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严禁大水漫灌,避免灌后积水,有条件可进行滴灌或渗灌。(2)药剂防治:防治关键要从苗期抓起。在草莓匍匐茎分株繁苗期及时拔除弱苗、病苗。并用药预防2~3次;定植后要重点对发病中心株及周围植株进行防治;发病时采用灌根或喷洒根茎的方法防治。常用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锰锌·霜脲(克露、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扣棚后,草莓对药剂非常敏感,各种药剂要按低限浓度使用。草莓炭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