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藏译本童吉祥贤《般若波罗蜜多摄义》汉译.doc

格式:doc   大小:193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藏译本童吉祥贤《般若波罗蜜多摄义》汉译.doc

上传人:weizifan339913 2019/1/20 文件大小:19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藏译本童吉祥贤《般若波罗蜜多摄义》汉译.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藏譯本童吉祥賢著《般若波羅蜜多攝義》漢譯釋永明提要:本文譯註文本--《般若波羅蜜多攝義》一文,其原梵名為Prajbaparamitapindartha-nama,藏譯名《>J?-<2-GA-1-<R=-+-KA/-0:A-.R/-2#?-0-8J?-L-2》,乃《西藏大藏經˙丹珠爾》所收二十一部傳譯為藏文之《現觀莊嚴論》註釋書中,篇幅最短,且為非配經釋類中,二本「集攝《現觀論》略義」中之一。文章名稱雖直稱「般若波羅蜜多」攝義,事實上,乃專指「現觀莊嚴論」之略義。作者童吉祥賢,原梵名為Kumarawribhadra,藏文譯名直接音譯為!-3-<-XA-S-S。此注釋文對二百七十三頌《現觀莊嚴論》本頌所顯明的「八事七十義」,作了一個統合、概括式的說明,並對其中「整體理論」與「相互環扣關係」清楚指出。此外,文中還多處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將易生疑惑之處提出討論,使讀者不但了解頌文義理,亦能得其理論架構之原由等。本譯註除了將《般若波羅蜜多攝義》全部由藏譯本轉譯為漢文外,對於難解處亦以隨文註方式標出以供參考,至於其行文本身所反應的義理結構、寫作方式等亦略作討論。關鍵字:童吉祥賢、現觀莊嚴論、八事七十義、攝義、般若波羅蜜多、譯註目次前言譯註體例說明譯文行文、寫作方式、義理內容討論結論附錄:「校勘表」藏譯本童吉祥賢著《般若波羅蜜多攝義》漢譯本文乃發表會後修改版。發表當時除了講評人許明銀老師提供一些翻譯用詞上的看法外,會場並無針對文章內容提出問題或指教者,故本文修改時主要回應講評者的某些意見。同時,筆者要藉此機會,感謝講評人許明銀老師曾花過很多時間,非常仔細地看過這篇文章,並提供了某些寶貴的意見。釋永明一、前言:《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只是略稱,論的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之要訣--現觀莊嚴論頌》(原梵名為Abhisamayalamkara-nama-prajbapramitopadewawastrakarika;下文將簡稱為《現觀論》、《現觀》),是《般若波羅蜜多經》的論義、教授或口訣(講評人認為應使用「優婆提舍」[upadewa]較妥,不過筆者認為意譯、音譯兩者皆可)。以「二百七十三頌」將《般若經》教言架設成完整的修道次第,雖然這樣的訊息是眾所皆知的,然直接取閱《現觀》二百七十三頌則非利根者實無從以入,因此參考後出之註、釋、疏就顯得相當重要了。又,歸納此「二百七十三頌」其實就是「八事七十義」,因此如何於一開始就能迅速掌握其本身之「整體理論」與「相互環扣關係」,實為學習、研究「現觀系般若學」筆者興立所謂「現觀系般若學」一詞,主要指稱屬於透過《現觀莊嚴論》及其相關注、釋、疏系統所開顯與架構的般若學門。入門時的下手處,就此而論,相關注釋本當顯得相當重要。然顧及現今所存大量後期西藏大德之相關注釋本,其理論根據之最源頭總不出因傳譯而被保存在《西藏大藏經》裡的二十一個本子,關於二十一本之名稱、作者、譯者等梵、藏、漢名,可參見德格版《西藏大藏經總目錄》-589(台北﹕彌勒出版社)。因此筆者認為這些本子又是應當擺在研究計劃之首。這二十一個本子若能有計劃地透過漢譯的方式,一個一個的呈獻給漢地般若學學人以為參考,應當是極具意義與價值的。至於這些本子,相互間篇幅大小差異頗大,而若單就撰寫方式而言則可略分二類:一類是以結合部份或全部《般若經》經文為主者,此共十二部;本文原發表會版此註及下註或參考或直接引用了釋如石《〈現觀莊嚴論〉一滴》(法鼓,2002;以下簡稱《一滴》)-67,亦將二十一本分類後逐一列出了書名及作者之漢譯名等,然經講評者細心地逐一核對原梵、藏譯文及參考目錄類資料後,提醒筆者關於各條目之漢譯書名或作者名之譯詞應再斟酌:漢譯書名指出十七條,例如:藏經目錄編號No3794、3796,原依《一滴》譯語各作「般若波羅蜜多要訣現觀莊嚴論釋難明理念疏」及「般若波羅蜜多要訣現觀莊嚴論頌釋善明詞義疏」(),講評者認為應譯為「般若波羅蜜多優婆提舍現觀莊嚴註難語明註疏」及「般若波羅蜜多優婆提舍現觀莊嚴頌註疏語句開明」等等。作者漢譯名指出七處,其中如No3803「寶作寂」(梵:Ratnakarawanti;<A/-(J/-:L%-$/?-8A-2)應作「寶藏寂」、No3805「無畏作護」(梵:Abhayakaragupta;藏::)A$?-3J.-:L%-$/?-&?-0)應作「無畏藏護」「智作慧」(梵:Prajbakaramati;藏:>J?-<2-:L%-$/?-]R-PR?)應作「慧藏意」等等。筆者回應:將於會後再翻閱資料並於修改版時再明。然會後筆者檢視相關資料時,除了發現譯語上或因譯自梵或藏之別、或音譯、意譯意見不同、或因沿用古德慣性譯語等之故,譯語上的確可再行斟酌,除此之外,亦注意到《一滴》自身前後所用名稱及譯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