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旧时凌晨即起,放鞭炮,祭天地,吃水饺。黎明,男女老幼着新衣,到邻居和族人长辈家中拜年。进门行跪拜礼,路上遇人,拱手祝“多福”、“多寿”、“发财”、“安好”。 1949年后,逐步停止了敬神烧香活动。“拜年”改称“拜节”。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农村仍沿旧俗,但不再行跪拜礼。其他有益的传统习惯仍沿袭着。五末日即春节后的第五天,又称“五马日”。旧时,这一天要焚香、祭天、放鞭炮。现在只吃一顿水饺了事。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日晚,家家挂灯,故又称“灯节”。并有扮杂耍习俗,称“闹灯节”。建国后灯节活动有较大发展,花灯样式一再翻新。1982年以来,区政府年年都举行杂耍会演和灯展。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日。旧时农村人家,家家于是日早晨,以草木灰在院内地上撒成圆圈,圈内放豆、谷、杂粮,称“打囤”,意在预兆丰年。用面擀饼再切成豆大碎块,叫“旗子”,文火烘干,拌入炒熟的大豆,称“蝎豆”。零食并作礼品互相赠送。今只沿吃“蝎豆”习俗。清明节清明前两天为“一百五”,前一天为寒食。因三日相连,故传统习俗合为一次活动。旧时家家到茔田祭祖,并往坟头上添筑新土;煮熟鸡蛋分食;到野外踏青;打秋千放风筝。若值三月三前后,还要赶庙会。建国后,清明节作为给烈士扫墓的节日。吃鸡蛋、放风筝、野游等有益的活动也保留了下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节”。旧时,这一天家家门旁插艾,以五色线缠“粽子”,做荷包,装入麝香、艾叶带在身上,意在驱邪除“五毒”。幼童把五色线系在手腕上,节后落第一场雨时,剪断投入雨中,传说可以“化龙而去”。以黍米做粽子、粘糕改善生活。现只保留着吃粽子改善生活的活动。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日。时当炎夏,把小麦炒熟磨成面粉,和枣泥或糖以凉开水拌了吃,可以驱暑降温,俗称“吃炒面”。傍晚上坟祭祖,称“上夏麦坟”。现仍延续着“吃炒面”习俗,“上夏麦坟”者少见。乞巧节农历七月七日。旧时,绣花少女于是日夜摆鲜果,向织女星乞巧。现仍留传着牛郎、织女七、七相会的神话故事。但乞巧活动已无人效行了。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是上坟祭祖的日子。以淄河为界,河西多在七月十四日傍晚上坟,河东则多在十五日。1958年后,随着殡葬改革,虽无坟,但祭祖活动仍在部分农村人家中沿袭着。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团圆节”。传统此节有庆贺一年农事